為營造中國共產黨的二十大勝利召開的良好環境,增強大學生的責任感使命感,扎實推進鄉村振興,東南大學啟明筑夢實踐團在這個暑假深入鄉村,在開展助學支教的同時,同步進行傳統村落建筑及文化遺產調研等實踐活動,帶鄉村孩子一起發現鄉村建筑色彩,記錄鄉村文化底蘊。
一、調研基本信息
調研目的
調研的目的在于挖掘桂林龍勝當地村落的鄉土文化與民族特色,而鄉村建筑是鄉村社會最普遍存在的物質要素、信息量最大的鄉村組成,具有樸實性、生活性、歷史性等眾多文化價值。
調研對象
我們的調研對象是村落。在農村社區中最基本的單位就是封建宗法制下形成的聚落。鄉村聚落的典型特征就是鄉土建筑。在實地調研中發現,桂北的鄉土建筑種類主要有:居住建筑、宗祠建筑、文教建筑、禮制建筑、公共建筑等。
調研重點
對于調研的重點,鄉土建筑作為一個整體體系,我們重點研究村落的整體布局,及它各部分建筑與整體的關系,與自然環境和歷史環境的關系。另外是對其典型傳統建筑的研究和對鄉土文化的研究,包括飲食文化、服飾文化、市集與節日、工匠與造物、生活方式等。
研究方法
我們的研究方法綜合了建筑學、社會學、歷史學、民俗學、人類生態學等眾多學科方法。調研方法綜合采用了實地觀察法、文獻查閱法、問卷統計法等。同時以立邦“色彩”要素為主要線索。
二、調研地選擇
調研前期,我們尋找了近十個村落作為調研考慮對象。在綜合考慮交通、預算、村落保存完好度、村落研究價值等綜合因素后,最終我們選定了勒黃村的堯寨,它既符合典型村落特征,又沒有受到旅游業很大的影響,同時它的村落建筑和環境符合調查表要求。
勒黃村山清水秀,民風淳樸。每次在村中游走調研,熱情好客的村民總是熱情地回答我們提出的問題,甚至有人邀請我們共進午餐,并且參觀他們新的住所。村中一片寂靜祥和的氛圍,就仿佛陶淵明所說的那樣:“阡陌交通,雞犬相聞,黃發垂髫,并怡然自樂。”
——啟明筑夢實踐團調研組張同學
三、村落基本信息
自然環境
寨子位于大山之中,環境優美,空氣清新。寨子附近的平地以及臨近寨子房屋的山坡種植有一年一熟的水稻及小部分玉米,部分山坡用以種植羅漢果,剩余部分都保留自然原始叢林。天空清澈湛藍,無污染痕跡,因地方氣候原因天空云的數量薄厚變化較為頻繁。寨子靠近一條山河,河水較為清澈,顏色近乎透明。
交通要素
根據對村民的采訪,村寨中唯一的水泥路是在1998年修成,這是村民們進城參加市集,外出務工的主要通道,但因為氣候原因,經常性的暴雨致使路上的山體時常滑坡,對交通產生影響,這也是桂林地區喀斯特地貌的普遍問題。
產業構成
村中在住人口以務農為主,梯田主要種植水稻(一年一熟),少量羅漢果(對外售賣),少量玉米(飼料)。梯田受到山體滑坡影響面積縮減,幾處山坡梯田廢棄。養殖為散戶養殖,主要為雞鴨豬,少部分羊。
節日文化
村民將傳統節日與民族特色結合,由龍勝鎮文化站勒黃村村委會主辦,偶爾有企業贊助。例如2018九月九日敬老節活動,廣堯組傳統文藝彩調班時隔三十年重登舞臺,發揚傳統現代文化精神。另外還有清明節,三八婦女節等傳統節日也以堯寨人自己的方式特色演繹。
四、特色建筑
吊腳樓,也叫“吊樓”,為苗族、布依族、侗族、土家族等族傳統民居,吊腳樓多依山靠河就勢而建,講究朝向,或坐西向東,或坐東向西。吊腳樓屬于干欄式建筑,但與一般所指干欄有所不同。干欄應該全部都懸空的,所以稱吊腳樓為半干欄式建筑。
堯寨吊腳樓經過現代改造,底層用磚墻圍護,立面也有不同飾面裝飾,建筑上部也有意地保留了木質吊腳樓的傳統制式。總體呈現出一種傳統與現代結合的狀態。大部分吊腳樓建成于十年前。
五、服飾特色
侗錦以構圖精美、布局對稱、圖案多樣、色彩淡雅、工藝精巧、品質優良而著稱。苗族的服飾特點是素以服飾艷麗、銀飾精美繁雜而著稱。壯族婦女擅長紡織和刺繡,所織的壯布和壯錦,均以圖案精美和色彩艷麗著稱,還有風格別致的“蠟染”也為人們所稱道。在服飾上男子比較素,女子則多姿多彩,特別喜歡在鞋、帽、胸兜上用五色絲線繡上花紋,人物、鳥獸、花卉,五花八門,色彩斑斕。
啟明筑夢實踐團調研組在調研期間對堯寨自然環境、人口規模、社會結構、傳統建筑、村落形態、產業構成、節日文化、歷史環境、服飾特色等諸多方面展開詳細的調查研究,與此同時也深入探究鄉土文化保護的現狀和措施,并形成了完整的調研報告和調研后續使用建議。
我們能夠很清楚的認識到自然山水對于鄉村建筑和傳統村落文化的重要性,美麗鄉村要美在山水,山水因文而有靈秀。沉積在山水之間的是歷史⽂化,是人文景觀,是文脈。只有保護好了山水自然壞境不被污染,美麗的色彩才能得以延續,動人的文化才能得以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