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中國極端天氣事件頻發,高溫、干旱災害風險加大,嚴重影響了工農業生產和人民生活,造成了巨大的社會影響和經濟損失。在2022年夏季,長江中下游流域遭遇了自1961年后持續時間最長的高溫天氣,流域內多地出現缺水干旱、農作物產量大幅減小,收到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
為了進一步了解長江干旱下農業經濟情況,同時承擔大學生關心國家大事、社會民生的責任,我與趙芯、趙煜華等同學成立了長江流域農業發展赴江蘇江西農業調研團,志在更好的了解長江中下游在干旱下的農業發展情況,積極了解經濟社會發展,積極投身實踐。
我們團隊的實踐活動持續了整個寒假,實踐形式為線上線下同時進行,線上表現為查閱文獻資料、搜集新聞報道、進行數據分析,了解了此次干旱發生的背景與影響,各地有關部門減災措施。,線下表現為實地走訪農民等。在線上調研過程中,我在合肥市農村農業局網站上收集了許多關于合肥市農業發展的信息,包括2022年夏收以及全年的各領域的農業產量,我對于農產量開始有了一個量的認識,不再像以前那么模糊。在前期資料收集工作完成后,我們對收集到的資料文獻、新聞報道等進行了整理,經過初步研究,我們發現:干旱發生階段,高溫少雨的天氣導致長江流域土壤墑情下降,對水稻、玉米等農作物以及經濟林果、水產養殖等造成了不利影響,流域內湖北、江西、安徽、江蘇等省市,農業發展均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干旱造成的沖擊,農產品產量減產,質量下降,其中以洞庭湖流域,鄱陽湖流域尤為嚴重。
同時,為了切身感受實踐地農業發展的實際情況,進一步研究長江中下游流域平原受干旱影響程度,并且用實踐佐證研究數據的真實性與可靠性,團隊成員到長江中下游各地進行了采訪,我是在朋友的幫助下前往了合肥市進行了線下調研。在調研過程中,我走訪了十幾家村民,在征得他們的同意下詢問了對方2022年家里農田的收成,結果讓我比較驚喜,經過調查,我所調研的實踐地受干旱影響較小,在我調查的農戶中,他們共種了2400多畝,畝產在950到1050斤不定,產量比往年高出一大截!小麥顆粒飽滿緊實,品質好,價格也比往年高。在與村民交流時,我感受到了他們對于這種殷實的豐收的開心,他們淳樸的感覺和熱情的氣息深深的觸動了我。

圖為與當地農民朋友進行交流
在進行了線上調研和實地走訪后,我對于農業發展有了更多的認識,我很開心看到我所走訪的實踐地受干旱影響并未有想象中那么嚴重,反而甚至達到了豐收的局面,在農戶的神情表現上我深深感受到了勞動人民對勞動果實的珍惜,讓我非常感動且久久難以忘懷。但同時這也是我的幸運,在長江中下游地區實實在在存在很多地區受干旱影響較為嚴重,與我一起的團隊成員也走訪到了受災嚴重的地區,我對于農業發展受阻的地區也感到非常不幸,但同樣,我也驚嘆于基層組織與人民的力量,他們對于突如其來的阻礙總有敢于面對勇于克服的精神與勇氣,面對旱災,他們共同努力,盡全力保證了一部分勞動果實,也讓我非常動容。這次實踐增強了我的實踐經驗,提高了實踐能力,也讓我對經濟社會發展有了更深刻的了解,是一次難忘可貴的實踐經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