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秦巴山脈的薄霧在初升的陽光下漸漸消散,陜西工業職業技術大學“三下鄉”社會實踐團隊的師生們踏上了通往安康市漢濱區流水鎮香山村的山路。該團隊由商貿與流通學院不同專業的學生和帶隊教師劉老師共同組成,共八人,每個人心中都充滿了對未知的期待與探索的熱情。
探訪黃牛養殖現狀:傳統與現代的碰撞
在流水鎮香山村黨群服務中心的引領下,實踐團隊探訪了當地一位黃牛養殖戶,深入了解了黃牛養殖的現狀,包括規模、技術、銷售和面臨的困境。劉場長介紹,由于地理條件獨特,香山村的黃牛肉質肥美,但銷路不暢,利潤受限。團隊成員針對品牌推廣和電商銷售等問題提出了建議,并拍攝了養殖環境和飼喂過程的視頻,通過直播宣傳,希望為優質黃牛產品開拓市場,提高養殖戶收益,實現傳統與現代的結合。
養殖戶的堅守與期盼:困境中的希望
在深入的對話中,靜心聆聽了一位養殖戶內心的堅守與殷切的期盼。劉場長在談及發展的艱辛時,不禁發出了一聲嘆息:“現階段最為突出的問題是牛肉的銷路。雖然我們生產的牛肉品質卓越,但卻始終難以獲得一個合理的價格。”在深入交流中,劉場長分享了自己多年養殖黃牛的艱辛歷程。年逾花甲的劉場長動情地說道:“我養牛已有數十載,盡管過程充滿辛勞,但每當看到牛群逐漸壯大,內心便感到無比的充實與安穩。”然而,他也坦率地指出了目前所面臨的諸多困境:年輕勞動力的流失、養殖技術的緩慢更新、以及市場信息的不對稱性。“現在我們最需要的就是那些既懂技術又懂市場的年輕人。”劉場長滿懷期待地感嘆道。
新媒體的力量:讓鄉村故事走向遠方
在新媒體的助力之下,大山深處的故事得以被更多人所見。曾幾何時,“鄉村振興”對于許多人而言還是一個抽象而遙遠的詞匯,如今卻變得觸手可及,富有實質性的意義。在走訪的過程中,人們深深被深山里養殖戶們堅持不懈的堅守所觸動,同時也切實地感受到了他們在產業發展道路上所遭遇的重重困難與挑戰。實踐團隊充分利用新媒體平臺的力量,通過精彩的直播和細膩的拍攝,將香山村黃牛養殖的真實場景鮮活地呈現在外界面前。盡管團隊并未直接進行帶貨銷售,但卻成功吸引了大量網友的關注與興趣。團隊期盼通過鏡頭的語言,讓更多人能夠深入地了解大山里那些動人的養殖故事,共同關注并且積極參與到鄉村振興這一偉大的事業中來。
校地合作:鄉村振興的新路徑
香山村位于秦巴山區腹地,平均海拔1200米,森林覆蓋率85%,為黃牛養殖提供了絕佳條件。但因交通閉塞和信息不暢,產業發展受阻。陜西工業職業技術大學定期組織師生調研,發揮高校優勢,助力鄉村振興。此次交流為村莊帶來新活力,也為師生提供實踐機會。學校將香山村列為長期實踐基地,計劃持續幫扶,推動黃牛養殖業發展。在夕陽下,師生與劉場長惜別,約定明年相聚,共同見證美好未來。這次合作拉近了高校與鄉村的距離,開辟了鄉村振興新道路,開啟了長期合作新篇章。
田野間的傳承:青年力量的綻放
在廣袤的田野間,傳承的故事正絢爛綻放。在香山村這個被大山環抱的小村莊里,實踐團有幸目睹了一則質樸無華的養殖故事,同時深切感受到了鄉村振興戰略下那份最為真實的圖景。陜西工業職業技術大學的師生們,懷揣著滿腔的熱忱與堅定的信念,走進這片充滿希望的田野。他們用腳步細細丈量著每一寸土地,用心去體驗和感受農村生活的每一個細微之處。這不僅是一次身體力行的行走與探索,更是一次心靈深處的觸碰與共鳴。他們通過實際行動,為新時代青年投身“三農”事業樹立了生動的榜樣,充分展示了當代大學生肩負社會責任、助力農村發展的積極態度與堅定決心。在這里,人們所見的不僅僅是物質層面的改變,更是精神境界的升華,是青年力量在廣袤田野間的綻放與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