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8日清晨,宿州市蕭縣白土鎮的晨光剛漫過麥田,來自淮北師范大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院的“微光志愿宣講團”的志愿者們已帶著電腦、教具和滿滿一箱獎品,走進了鎮愛心托管中心的院子。“AI通識進鄉村”志愿服務由此拉開序幕——這場以科技為紐帶的相遇,不僅讓鄉村孩子觸摸到AI的溫度,更讓志愿者們讀懂了鄉土與科技碰撞的力量。
“大家見過會畫畫的機器人嗎?”在AI繪畫體驗課上,志愿者孫瑞琪同學舉起平板電腦,屏幕上正實時生成孩子們描述的“會飛的西瓜”。當粉色瓜皮、帶著翅膀的卡通形象躍然屏上時,8歲的小雨突然從座位上站起來:“我能讓它加上星星嗎?”這個瞬間被志愿者用鏡頭定格,也成了課堂互動的縮影。為了讓8至12歲的孩子聽懂AI原理,志愿者們把“算法”比作“給機器人寫的說明書”,把“數據訓練”說成“教機器人認東西”,還設計了“AI 猜動物” 游戲——孩子們模仿動物叫聲,讓語音助手識別,猜錯時的哄堂大笑與猜對時的歡呼,讓科技知識變得像夏日蟬鳴般生動。


互動環節里藏著許多溫暖的細節。在“AI小偵探”知識問答中,志愿者準備了印有機器人圖案的筆記本、卡皮巴拉的水筆作為獎品。當問到“AI 能幫農民做什么”時,留守兒童小宇怯生生地說:“能看看莊稼渴不渴嗎?”這個答案讓志愿者們驚喜不已——原來孩子們早已從家人的勞作中,悄悄感知著科技與生活的關聯。志愿者當即邀請他上臺抽獎,拿到獎品后,小宇把掛件別在書包上,一整天都沒摘下來。“這些互動不只是知識傳遞,更是讓孩子們覺得‘科技和我有關’。”宣講團負責人孫瑞琪在復盤會上說。

除了課堂里的啟蒙,走出教室的實踐更讓孩子們大開眼界。在白土鎮現代農業產業園,智能溫室內的AI傳感器正實時監測濕度、光照,屏幕上跳動的數字被志愿者轉化為“大棚里的天氣預報員”。當孩子們看到機械手精準采摘圣女果時,10 歲的小杰拉著志愿者的手問:“它能摘我家院子里的棗子嗎?” 而在鄰近的葡萄基地,技術員用手機展示AI病蟲害識別系統 —— 對著葉片拍照,就能立刻顯示是否生病。孩子們踮著腳圍在手機旁,看著屏幕上跳出的 “健康”二字,不約而同地鼓起掌來。“原來AI不只是在手機里說話,還能幫葡萄‘看病’。”回程的路上,小宇輕聲說。


這樣的瞬間不斷發生:有孩子把畫了AI機器人的紙條塞進志愿者口袋,有家長特意來問“下次還來嗎”,還有志愿者在日志里寫下“他們眼里的光,比獎品更亮”。最后的成果展上,孩子們用AI生成的畫作貼滿了整面墻,從“會種田的機器人”到“能陪說話的小助手”,每一幅都藏著對科技的想象。

離鎮時,志愿者們把剩余的文具和AI科普繪本留給了托管中心。“微光或許微弱,但只要能在孩子們心里埋下一顆種子,總有一天會發芽。”正如宣講團在總結中所寫,這場 AI 通識之旅,不僅是知識的傳遞,更是用科技搭建起城鄉連接的橋梁。而白土鎮的孩子們用稚嫩的聲音喊出的 “我們也會用AI啦”,正是這個夏天最動人的回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