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鼓勵青年學子投身國家發展宏圖,貢獻青春智慧,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戰略注入新活力。7月21日,山東科技大學機電學院“智械先鋒”社會實踐團隊來到了山東省美麗鄉村示范村臨沂市莒南縣許家灘井子村開展暑期社會實踐調研。
團隊在抵達該村莊后,首先與“第一書記”鄒吉祥會面,在鄒吉祥的帶領下團隊走入了農機合作社,映入眼簾的是一臺臺大大小小的厚重的農機,拖拉機、聯合收割機、灌溉機、播種機、打溝機、起壟機各種農業機械應有盡有。鄒吉祥向團隊成員介紹當前許家灘井子村農業合作社農機規模,以及產業應用現狀,與過去相比,先進性與適應性有了很大的提升。不僅提升了生產效率,減少了人力消耗,而且減少了生產損耗。
“紙上得來終覺淺”,隨后實踐團隊深入許家灘井子村田間地頭,近距離感受鄉村發展的脈動。鄒吉祥向團隊展示了該村獨有的現代化農業生產模式,直觀呈現了科技發展為農業生產帶來的強勁助力。在現場,水稻種植中應用的手機遙控灌溉設備、四害自動檢測系統等科技產品,不再是概念中的事物,而是真切地在田頭發揮作用。田埂間,太陽能光誘捕器整齊分布,成為防治蟲害的“利器”。如此大面積的土地,日常管理僅需三人即可完成。團隊更是深刻體會到農業生產中數字化給生產帶來的便利與高效。
參觀結束,村委工作人員給團隊介紹了許家灘井村的歷史。其歷史可追溯到春秋時期,是原向國所在地。同時,其更是有著豐富的紅色文化、抗日文化、沂蒙文化底蘊。八路軍115師曾在此地駐扎,莒南縣是當時當地當之無愧的黨政中心。羅榮桓等著名將領均曾在此駐扎。當地人民深以參與過抗日剿匪等戰斗感到自豪。也親切地將大店烈士陵園敬稱為“將軍陵”。
“智械先鋒”團隊此行,不僅測繪了許家灘井子村從“汗水農業”邁向“智慧農業”的清晰軌跡,更精準定位了經濟作物機械化進程中亟待突破的瓶頸。糧食生產的機械轟鳴與草莓園里的手工勞作,共同構成中國鄉村現代化進程中的復雜和聲。當傳統農具與智能系統在田野間交織,許家灘井子村的探索證明:科技助農絕非機械的簡單堆砌,而是讓安全、高效、可負擔的智慧之力真正扎根于每一寸土地,托舉起鄉村振興最堅實的希望。
。ㄍㄓ崳和醭繚 李景磊 茹茂俊 攝影:劉孟澤 指導老師:李一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