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7日至30日,南京財經大學“文耘鄉野”實踐團隊深入江蘇省興化市千垛鎮,對里下河地區代表村落——東羅村與陳楊村展開進行了深度走訪與調研。
作為江蘇省首批特色田園鄉村,東羅村探索出一條“名企引領+文化賦能+四季運營”的特色鄉村振興新道路,為實踐團提供了觀察新時代傳統村落轉型的絕佳樣本。實踐團跟隨合陳鎮黨委副書記孔興新走入村中,映入眼簾的是煥然一新的村莊面貌:改建的村部辦公樓、整潔的巷道、新建的農民健身廣場和橋梁駁岸,無不訴說著新農村建設的成果。
東羅大禮堂傍湖而建,紅色的墻體訴說著歷史的文脈;村民食堂特供河鮮美食,凝聚“舌尖上的鄉愁”;咖啡書屋建在青磚黛瓦間,古樸韻致與時尚氣息相映成趣。實踐團了解到,近年來,東羅村采用“地方政府+社會資本+村集體”的創新合作模式,將東羅大禮堂這座歷史建筑改造為集農耕展覽、網紅打卡、鄉村直播于一體的文旅樞紐,同時依托千垛水鄉資源,打造了啤酒龍蝦嘉年華、菜花節等獨具特色的民俗活動,品牌效應顯著,社會總產值穩步提升。“河有萬灣多碧水,田無一垛不黃花”,東羅村的實踐,生動詮釋了如何將生態顏值轉化為經濟價值,讓傳統文化煥發時代生機。
與東羅村相比,毗鄰里下河國家濕地公園和徐馬荒原生態濕地的陳楊村,則展現了在省委鄉村振興工作隊精準幫扶下的“后來居上”與創新突破。團隊從孔書記處了解到,陳楊村水域面積占比超40%,擁有得天獨厚的生態資源。在省委鄉村振興工作隊幫扶下,以“陳楊螺螄”為核心開辟特色產業賽道,調研中,團隊了解到螺螄產業不僅延伸出食用、藥用、飼料用等多重價值,更通過“魚樂灣”無動力親子樂園實現三產聯動。
穿越濱水步道來到硬錚館,這里陳列著陳楊村的振興發展史。玻璃柜里的糧票、錢幣和磁帶、煤油燈等老物件一下子將大家拉回那個艱苦奮斗的歲月之中。孔書記望著墻上的老照片回憶道:“由于這里水域面積較廣,當時堤壩工程還沒有完善好,下雨漲水特別快,我印象中有一年暑假回來,水漫到胸口。”曾經的“洪災”變成如今的千垛水鄉文化,真正詮釋了“鐵打的茭蕩鄉,鋼鑄的楊家莊”的“硬錚精神”。實踐團成員無一不被這種堅韌精神所震撼,不禁肅然起敬。
接著,實踐團成員參觀了水上特色民宿并在這里品嘗了陳楊村農家特色菜品,非遺美食藕蝦,特色陳楊螺獅,每一口都仿佛能品嘗到陳楊村的發展變遷,感受到這片土地上人們生活的日益富足與美好。
陳楊村依托“水韻生態”為本底,創新打造“政府做生態、景區做平臺、市場做業態”的三維運營模式,延伸出以“硬錚精神”為內核支柱,以水上民宿集群為空間載體,以“螺螄宴”等在地餐飲為味覺名片的特色產業體系,短短幾年間,這個曾經默默無聞的漁村實現了華麗轉身,成功探索出農文旅深度融合的振興新路徑。
當夕陽為干垛鎮的水網鍍上金輝,實踐團成員不禁思考和討論,東羅村以“古村活化”之策實現精致運營,陳楊村憑“硬錚破局”之舉達成產業突圍,兩者的發展之路恰似鄉村振興的兩種辯證解法,而貫穿其中的共同密碼,正是因地制宜的"鄉土智慧":不是推翻以往的道路,而是在喚醒鄉村底色的基礎上實現新路拓展,共同繪就"各美其美,美美與共"的振興畫卷。未來,實踐團將系統總結東羅、陳楊兩村的成功經驗與深刻啟示,聚焦“鄉土智慧”的挖掘與傳播,并結合專業所學,通過深度報道、學術研究、創意策劃等方式,講好新時代鄉村振興故事,為探索具有地域特色的農文旅融合發展新路徑貢獻青年學子的觀察與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