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2日電 (通訊員 黎育君 李淑玲 唐櫻婷)7月14日至7月19日,華南師范大學文學院書畫協會流墨實踐服務隊于信宜市懷鄉第一中學舉辦“流墨執筆,筑夢信宜”線下夏令營暑期社會實踐活動。為響應“送經典到基層”的號召,實踐隊聚焦地方文化傳承,為當地中小學生量身打造了生動有趣的“信宜地方文化系列課程”。課程通過花燈制作、美食探索、竹編體驗、僑批傳情等形式,將文化種子播撒在鄉村孩子心田,助力鄉村文化振興。系列課程主講人為黎育君、李淑玲、唐櫻婷。
本次信宜地方文化系列課程聚焦當地的花燈、美食、竹編、僑批文化,開設了《信宜花燈奇妙游》《信宜美食知多少》《懷鄉竹編趣味濃》《僑批里的家國情》四門課程。課程主要采用理論講授和手工實踐相結合的方式,旨在激發學生的興趣,引導學生深入學習家鄉文化,從而加深對家鄉的認識,增強文化自信。
《信宜花燈巧妙游》一課分為理論環節與手工環節。黎育君首先以年例鬧花燈的視頻導入課堂,圍繞歷史背景、價值體現、花燈種類、鬧花燈流程四方面展開對信宜六雙花燈的介紹,讓學生深刻理解六雙花燈作為信宜地方文化瑰寶的重要價值。期間穿插趣味知識問答以激發學生學習熱情,活躍課堂氛圍。其目的在于使學生對信宜花燈形成較為系統的認識,并為信宜非遺文化的魅力所深深吸引。
在手工環節,學生們積極參與其中進行創作。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在討論確定統一風格的基礎上,依據分工結果與制作步驟合作進行花燈的制作,從框架搭建到燈面繪畫,每一位同學都投入其中。最終制作完成的花燈風格多樣,展現了各小組的特色與合作成果。

圖為學生合作制作花燈。通訊員 黎育君 供圖
在《信宜美食知多少》課程中,黎育君采用盲盒形式導入,共設計四個美食盲盒,引導學生通過圖文線索逐步解鎖艾糍、涼粉、懷鄉雞與魚古四種美食,同時從美食特點、歷史背景、制作過程、 文化寓意等展開講解,結合圖片、視頻等元素豐富學生感官體驗,并穿插問答互動環節。課堂上學生專注聽講,踴躍回答問題,現場氣氛活躍。
四個美食盲盒解鎖完畢,黎育君繼續以“第五個盲盒?”的疑問引發學生思考,呼吁其親身嘗試與體驗信宜的其他美食文化,尋找現實生活中的第五種美食,并引導學生自主設計信宜美食盲盒系列的“第五個盲盒”,以激發學生的主動探索性。

圖為流墨實踐服務隊黎育君上課。通訊員 黎育君 供圖
在懷鄉竹編文化知識學習課堂中,李淑玲以“竹編的‘前世今生’”為主題,從懷鄉竹編的起源與發展講起,通過生動的圖片和視頻資料,向學生展示了竹編從農用工具到工藝品的演變歷程。她重點講解了竹編在不同時期的應用與價值,尤其是其成為“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重要工藝品的歷史背景,讓學生們深刻體會到竹編文化的傳承意義。
李淑玲從竹子的自然特性入手,引導學生思考匠人如何利用竹子的柔韌性和表面特性完成編織。她通過提問互動,讓學生們領悟到“天人合一”的傳統思想在竹編技藝中的體現。學生們踴躍發言,分享自己對竹編工藝的理解,課堂氛圍熱烈。
在竹編手工實踐環節上,李淑玲向學生們詳細介紹了竹編的工具和竹篾的制作工序。她通過知識競答的方式講解了的竹篾制作的全過程,并展示教師制作的精美竹編基礎技法本成品,學生們通過這種生動形象的方式學會了“十字編織法”、“人字編織法”以及“六角孔編織法”,從而獨立完成竹編小船的制作。學生們在動手實踐中不僅掌握了“挑一壓一”等基本技法,還深刻感受到傳統工藝的精細與匠心。

圖為流墨實踐服務隊李淑玲上課。通訊員 李淑玲 供圖
在《僑批里的家國情》課程中,主講人唐櫻婷以“僑批里的家國情”為核心,從詩歌里的家國情引入僑批里的家國情,幫助學生理解“家國同構”的含義。在講解過程中,她運用大量實例激發學生興趣,引導他們主動探索僑批蘊含的情感,并結合信宜當地的僑批與華僑事例,增加學生的認同感。

圖為流墨實踐服務隊唐櫻婷上課。通訊員 唐櫻婷 供圖
在教學過程中,唐櫻婷首先以詩歌里的家國情為切入,帶領學生朗讀詩歌,借助學生熟悉的詩句為理解僑批的家國情懷做鋪墊,并著重強調“家書抵萬金”。過渡到僑批主題時,她利用圖片和宣傳視頻激發學生的好奇心,通過具體僑批實例,引導學生逐步掌握僑批的定義、發展歷程、不同批封、基本要素等相關知識,為深刻理解其中的家國情奠定基礎。
隨后,唐櫻婷展示了一封封真實的僑批,引導學生根據僑批的錄文和提示解讀其中蘊含的情感,體會華僑強烈的責任意識,最終總結概括出僑批包含的三重情感:對親人的思念、對家鄉的關心、對祖國的熱愛。由此,公式“僑批=救國家書=情+責”得以成立,幫助學生深刻理解了“家國同構”的核心內涵。接近課程尾聲時,唐櫻婷聯系現實生活,以信宜華僑尋親故事帶領學生感受僑批文化的延續,升華情感。最后,她請學生寫一封家書給20年后的自己,將對父母、對家鄉懷鄉、對祖國的感情寄托在信中,鼓勵他們成為有情懷的人。
地方文化系列課程在學生們歡笑聲與收獲中圓滿落幕。從精巧靈動的花燈、獨具風味的信宜美食,到匠心獨運的懷鄉竹編、情深意重的僑批文化,這些豐富多彩的非遺項目不僅是中華傳統文化的瑰寶,更是信宜人民智慧與情感的結晶。花燈制作、美食探索、竹編體驗、僑批傳情的地方文化學習,有助于學生深入了解家鄉文化的獨特魅力,在動手實踐中感悟到勞動人民對真、善、美的追求。在此基礎上,活動可進一步豐富學生的文化視野,潛移默化地塑造他們的家國情懷與責任意識。活動中,流墨隊隊員與學生們以文化為紐帶,結下了深厚友誼,共同見證了傳統與現代的交融,也在傳承與創新中實現了共同的成長。
撰稿人:黎育君 李淑玲 唐櫻婷
初審:
復審:
終審:
來稿單位:華南師范大學書畫協會流墨實踐服務隊
日期:2025年9月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