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深入浙江,探索農業現代化之旅
2024年7月15日至18日,江蘇信息職業技術學院“紅科潤田”實踐團來到浙江省,踏上為期三天的農業現代化探索之旅。團隊成員深入浙江蕭山、諸暨、山下湖鎮等地,實地調研現代化農事服務中心、參觀精米加工的流程,學習楓橋經驗,參與志愿服務等活動,全面體驗科技、農業與文化的深度融合。
【蕭山浦陽,科技與農耕的交響】
7月15日,實踐團首站抵達蕭山浦陽現代化農事服務中心。在參觀過程中,團隊成員深入了解了從水稻種子到成品大米的全鏈條生產流程。龐大的基地規模、先進的農業裝備,展現出一幅科技、農耕、數字相融合的現代農業新圖景,生動詮釋了“強國必先強農,農強方能國強”的深刻內涵。
實踐過程中采訪了浙江省杭州市江海實業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及高級工程師王軍旗,成員們向其請教學習、交流經驗并合影留念。
參觀結束后,實踐團成員與杭州仙家塢農業開發有限公司總經理曹解洪就國家農業形勢與政策進行了深入交流,并達成共識:江蘇信息職業技術學院與仙家塢農業開發有限公司共建大學生社會實踐基地,以實際行動踐行“賢助農村”理念,聯合謀共富之路。
【諸暨里聯,精米加工與數字農業】
7月16日,團隊轉戰諸暨里聯村,近距離接觸精米加工與存儲設施,體驗了數字化農業的魅力。實踐過程中,成員們了解了收割機、插秧機以及智能化育秧流水線等先進設備,這些設備大大提高了農業生產效率,為農業的“雙強”(即科技強農,機械強農)之路奠定基礎。大疆無人機作業演示,展示了農業無人機在作物監測、農藥噴灑等方面的應用,凸顯了科技在現代農業中的主導作用。
下午,實踐團成員親自動手操作收割機,收割已成熟的水稻,切身體會到機械化作業帶來的效率提升。在操作過程中,成員們還注意到了一些細節,比如收割機上的傳感器能夠實時監測作物密度和濕度,從而調整收割速度和脫粒強度,確保最佳的收割效果。這一系列智能化的功能讓實踐團成員們大開眼界,團隊成員開始思考,如何運用自己的專業技能來優化這些技術,以適應更多樣化的農業環境和作物類型。
【楓橋經驗,基層治理的智慧與實踐】
7月17日,實踐團上午參觀了楓橋經驗陳列館,聆聽講解員對楓橋精神及其在政策實施中運用的詳細解讀。展廳內,一系列珍貴的歷史圖片、文字資料以及多媒體展示,生動再現了楓橋經驗的誕生背景、發展歷程及在社會治理中的具體應用。
在新時代背景下,楓橋經驗的核心理念——依靠群眾、就地化解、預防為主、黨領民治、創新發展——仍然熠熠生輝,為現代社會治理提供了寶貴借鑒。近年來,各地政府和基層組織積極響應,將楓橋經驗融入社區治理、矛盾調解、公共安全等多個領域,取得了顯著成效。
【山下湖鎮,新農人新工具】
下午,團隊成員在山下湖鎮操作新型插秧機器,親身體驗了機械化插秧的高效與便捷。通過志愿服務,隊員們不僅增進了對農民生活的理解,也深刻體會到科技在提高農業生產效率中的關鍵作用。
團隊成員在山下湖鎮的行動,是青年學子響應國家號召,積極參與鄉村振興戰略的具體體現。通過智能插秧機的實際操作,不僅展現了當代大學生的責任與擔當,也為促進農業現代化進程添磚加瓦,播下了科技與希望的種子。
【總結】科技、農業、文化與責任的交匯
通過此次社會實踐活動,團隊成員不僅體驗了農業生產的艱辛與樂趣,更深刻理解了科技對于農業現代化的重要意義。他們與農民共同見證了科技帶來的生產效率提升,深刻體會到“強國必先強農,農強方能國強”“中國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的堅實力量;顒咏Y束后,團隊成員紛紛表示,未來將繼續關注農業科技創新,致力于將所學專業知識結合農業發展,用更多先進的科技成果應用于農業生產中,為加快培育農業農村新質生產力、實現鄉村振興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吳俊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