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數字化浪潮席卷全球的今天,如何讓傳統非遺文化煥發新生,成為時代賦予青年的重要課題。2025年6月28日至7月4日,閩江學院國際數字經濟學院“藝啟數韻,閩韻煥彩”實踐隊走進福建省實驗閩劇院、福建民俗博物館等地,開展為期5天的社會實踐活動,以數字技術為筆,為閩劇這一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描繪新時代的傳承藍圖。
探源閩劇歷史,觸摸文化根脈
實踐隊前往福建民俗博物館,館內陳列的泛黃戲單、古樸樂器和精美戲服,無聲訴說著閩劇從清代“儒林班”到現代舞臺藝術的演變歷程。隊員們通過講解員的詳細介紹,深入了解了閩劇的唱腔特色、表演程式及地域文化內涵。對閩劇的歷史文化,唱腔技巧有了進一步的理解。

探訪晉安區芙蓉閩劇團:聆聽老一輩藝術家的憂思與期許
實踐隊專程前往晉安區芙蓉閩劇團,拜訪了資深閩劇表演藝術家,傾聽他們對閩劇傳承現狀的深刻見解。團長歐成斌(71歲,從藝60余年)向隊員們展示了劇團珍藏的戲服、道具及歷史文獻,并坦言:“閩劇的危機不僅是觀眾的流失,更是技藝傳承的斷層。許多經典劇目因無人繼承而瀕臨失傳。”在座談中,老藝人們指出當前閩劇面臨的三大挑戰:人才斷層:傳統“口傳心授”模式難以為繼,年輕演員因待遇低、發展空間有限而轉行。方言壁壘:福州方言的局限性使年輕觀眾難以理解劇情,導致市場萎縮。傳播方式單一:傳統舞臺演出難以吸引數字時代的年輕群體。面對這些挑戰,老藝術家們對實踐隊的“數字閩劇”探索給予了高度肯定。團隊成員在采訪之后也明白了AR技術可以還原經典劇目場景,讓年輕人‘玩’著學閩劇,但核心唱腔、身段必須原汁原味保留。

對話非遺文化專家,共話創新可能
在福建省實驗閩劇院,實踐隊與院長周虹、閩劇專家鄒自振教授展開座談,探討閩劇傳承面臨的挑戰與機遇。座談會上,隊員們提出“AR+閩劇”的創意構想,計劃通過增強現實技術還原經典舞臺場景,設計互動式文創產品。鄒教授高度評價了這一設想:“青年人的技術視角為非遺保護注入了新活力,但創新必須扎根傳統,守住閩劇的文化內核。”會后,隊員們還采訪了青年演員,她結合自身表演經驗,為AR互動設計提供了“將科介動作融入游戲”等具體建議。

科技賦能文化,創意點亮非遺
實踐期間,團隊充分發揮專業優勢,分組開展創新實踐。文創組以閩劇經典角色為原型,設計出“閩劇相關”立體模型及系列IP形象;技術組開發了AR程序原型,用戶掃描文創產品即可觀看虛擬閩劇片段;拍攝組則全程記錄調研過程,制作了短視頻,為閩劇推向社會創造了多樣化的傳播方式。

成果豐碩,展望未來
本次實踐累計完成300份問卷調查,收集50G影像資料,并形成詳實的調研報告。本次社會實踐活動不僅深化了對傳統文化的理解,更用實際行動探索了非遺活態傳承的可行路徑。”未來,團隊計劃進一步完善AR技術應用,推動成果落地,讓閩劇藝術在數字時代“活”起來、“潮”起來。
(通訊員 蘇劍飛 陳佳豪 林小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