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踐團隊介紹
實踐團隊名稱:浙江理工大學馬蘭戈尼時尚設計學院(國際時裝技術學院)“浙鄉新貌·青春繪記”社會實踐團。
實踐目的與意義
自2022年首批36個未來鄉村試點啟動以來,各地已形成“未來產業、風貌、文化”等九大場景建設框架。浙江理工大學馬蘭戈尼時尚設計學院(國際時裝技術學院)“浙鄉新貌·青春繪記”社會實踐團系統學習浙江未來鄉村發展政策,聚焦長埭村、江東村等未來鄉村試點村,分析各試點村的發展路徑與模式,如“茶旅融合”“數字治理”等。從中提煉可復制的治理經驗,支撐政策落地。我們深入鄉村一線,以手繪、視頻等方式傳播鄉村實踐,記錄黨建引領案例,踐行青年擔當。
實踐過程及成果
長埭村:藝術與產業的融合共生
7月3日,實踐團首站抵達杭州市長埭村。作為浙江省首批未來鄉村試點,長埭村以“文創+旅游”為特色,打造了獨具魅力的藝術村落。
團隊成員走訪了村內的文創工作室、民宿集群和生態茶園,與村支書深入交流,探討藝術設計如何賦能鄉村產業升級。長埭村通過引入藝術駐留計劃,吸引了眾多設計師和手工藝人入駐,形成了“產、學、研、游”一體化的鄉村發展新模式,成員們還開展藝術創作:為“路南咖啡”“小辮子面館”繪制主題插畫,參與村莊環境藝術設計。展現了“千萬工程”下的鄉村蛻變,青年學子以創意記錄振興故事,用畫筆傳遞共富愿景,彰顯了新時代青年參與鄉村振興的責任擔當。

新宇村:生態轉型的智慧鄉村
7月8日,實踐團來到杭州市新宇村。該村以黨建引領推動生態轉型,從黑魚養殖轉向千畝荷塘生態旅游,打造“跑道養魚”等綠色模式,成為江南水鄉新名片。
實踐團走訪發現,村內“奶奶工坊”帶動百余名老人年均增收近萬元,九成受訪者表示“陪伴互助”比經濟收益更珍貴。團隊結合荷塘特色開展非遺傳承活動,組織兒童參與“手繪小清荷”“植物拓染”等實踐,通過敲拓荷葉、荷花,讓孩子們在自然體驗中感知傳統技藝。活動展現非遺與鄉土結合的新可能——青年既是文化傳播者,更是自然與傳統的“搭橋人”。
調研讓成員深刻體會到鄉村振興的生動實踐:藏在村民笑臉、生態治理與產業創新中。

江東村:生態與文化的雙輪驅動
7月9日,實踐團走進杭州市江東村。江東村以“生態宜居+文化傳承”為發展主線,通過環境整治、非遺保護和文旅融合,打造了“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的美麗鄉村樣板。
團隊深入農田體驗農耕智慧,在智能大棚見證"平板種田"的現代農業變革。走訪特色咖啡館"嘢好"時,了解到該村已吸引50家鄉村業態和41所高校共創,帶動500+村民就業。實踐團發揮設計專長,通過手繪鄉村風光、參與空間設計、制作鄉土點心等方式,實現傳統與潮流的創意碰撞。調研展現了江東村"傳統農耕+智慧農業+青年返鄉"的振興路徑,印證了鄉村作為"寶藏地"的發展潛力。

滕頭村:共同富裕的先行示范
7月11日,實踐團抵達本次調研的最后一站——寧波市滕頭村。作為全國聞名的“鄉村振興標桿村”,滕頭村以“集體經濟+產業聯動”模式,實現了村民共同富裕。
團隊參觀了村展館和數字展廳,了解該村從貧困村到"全球生態500佳"的生態發展之路。在"棒集生活館"和"國風館",采訪并見證了"電商+文旅"創新模式如何帶動水蜜桃、白茶等特產銷售和非遺文化傳播。實踐團創作了數字手繪畫,以水彩風格呈現白鴿廣場等標志景觀,融合傳統韻味與科技感。調研展現了滕頭村"生態立村"的智慧,其"不讓一滴污水進村"的環保堅守、"村民變主播"的產業轉型,為鄉村振興提供了可復制的范本。

紹興市東澄村:解碼共富創新發展思路
在浙東的群山褶皺里,紹興市上虞區嶺南鄉東澄村靜臥云端。2025年7月,浙江理工大學馬蘭戈尼時尚設計學院(國際時裝技術學院)暑期社會實踐團深入這片秘境,探尋這座古村突破傳統、邁向共富的創新發展脈絡。
東澄村的創新,在于不走“復制老路”,而是把生態、產業、文化擰成“共富麻花”:用生態打底,讓山水生金;以產業破局,讓業態共生;靠文化鑄魂,讓記憶增值。浙江理工大學暑期社會實踐團的這次探訪,見證著這座云端古村的“破圈”智慧——鄉村振興,既要守住“土氣”,更要創出“洋氣”,讓古老山村在創新發展中,走出屬于自己的共富“云端路” 。

通過此次調研,實踐團深入了解了浙江省未來鄉村建設的多元模式,深刻感受到藝術、科技、生態與文化在鄉村振興中的重要作用。團隊成員將結合專業特長,圍繞鄉村品牌設計、文創產品開發、數字文旅推廣等方向,形成調研報告與創意方案,為未來鄉村發展貢獻青春智慧。
浙江理工大學馬蘭戈尼時尚設計學院始終秉持“以設計服務社會”的理念,未來將繼續深化校地合作,推動更多青年學子投身鄉村振興實踐,用創意與熱情繪就新時代美麗鄉村的壯麗畫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