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深入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聚焦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促進非遺項目保護與發展協同共進,7月19日至7月20日,南京林業大學“美麗中國行”暑期社會實踐非遺文化傳承小分隊奔赴南京市文化館、南京云錦博物館、秦淮非遺館,開展了一場意義非凡的文化遺產保護和調研活動。
在南京市文化館內,一場關于金陵折扇的奇妙之旅徐徐展開。小分隊成員們首先聆聽了專業老師對金陵折扇歷史淵源與文化內涵的講解。講解結束后,隊員們按照步驟認真制作,大家充分發揮創意,將心中對南京的印象、對美的理解通過畫筆呈現在扇面上。一把絢爛奪目、熠熠生輝的彩箔折扇便躍然眼前。此次美育實踐活動,是一次深度的文化“喚醒”之旅。調研中,隊員們仔細詢問非遺傳承人趙大乾關于南京市非遺傳承與發展工作經驗,以及正在面臨的考驗和問題,在談到文化與大眾之間的聯系時,趙大乾表示:“非遺是傳統文化瑰寶,人們在發現非遺本身自有的文化魅力以外,還可以將自身生活或社會熱點話題與非遺進行結合,創作出更多的具有現代‘記憶’的作品,從而產生更深的情感共鳴與文化認同。”
圖為南京市文化館美育中心非遺講師趙大乾與隊員合影。李志薇供圖
踏入南京云錦博物館,成員們佇立在來自明、清朝代的云錦文物前,久久凝視,深入研究其制造工藝與技術。隨后,成員們現場觀看了云錦的織造過程。只見織工們熟練地操作著傳統織機,手腳并用,一梭一梭地編織著。在織造過程中,每一個動作都精準而有序,一根絲線的走向、一個圖案的形成,都凝聚著織工們多年的經驗與精湛技藝。
圖為南京云錦木機妝花手工織造場景。張廣耀供圖
為了更深入了解游客、居民等人對南京非遺文化的認知情況,團隊成員通過精心設計的調查問卷,向參觀游客了解他們對南京非遺文化的了解程度,并仔細征詢相關意見和建議。游客們積極配合,紛紛表達自己對南京非遺文化的看法與感受,為后續非遺傳承工作的開展提供了重要參考。

圖為隊員們與游客交流調研的場景。張廣耀供圖
在秦淮非遺館,婉轉悠揚的白局聲如潺潺流水般傳入成員們耳中。白局源自于明清織錦工人在織機房哼唱的民間俗曲和江南小調,說方言,唱俚語,因演唱者不取報酬,“白唱一局”而得名。演員們生動的表演,將南京的風土人情、歷史故事以獨特的藝術形式展現出來,讓成員們深深沉醉其中。

圖為實踐隊員們觀看南京白局表演的場景。王江澤供圖
除了白局,成員們還觀摩了精妙絕倫的微型雕刻與秦淮花燈制作工藝。微型雕刻藝人以刀為筆,在微小的材料上精雕細琢,人物、山水、花鳥等圖案栩栩如生,展現出非凡的技藝與耐心。而展區內的秦淮花燈更是讓人目不暇接,各式花燈懸掛陳列,有的如游龍盤旋,鱗爪分明;有的似鳳凰展翅,羽翼華美;還有的像蓮花綻放,層層疊疊,每一盞都色彩明艷、造型精巧。這些花燈不僅工藝精湛,更蘊含著豐富的寓意。
圖為秦淮非遺館秦淮花燈展廳內的場景。張廣耀供圖
此次活動不僅讓小分隊成員近距離領略了南京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魅力,更激發了傳承和保護非遺的責任感。此次活動的順利舉辦旨在讓非遺從博物館、古籍中“走出來”,走進人們的日常生活,創造新的文化消費場景與經濟價值,探索出非遺傳承與發展的新路徑,為南京的物質文明、制度文明、精神文明建設做出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