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中山大學嶺南學院學生在廣東省茂名市高州市調研,當地村民在荔枝選果、裝箱時接受學生的訪談。
習慣了摩天大樓的城市景觀,程源遠在平山鎮的鄉土秩序里感覺到“日子慢下來”,所以盡管調研時間緊湊,她也能一點點貼近她走過土地、見過的村民。今年暑期,她在中山大學嶺南學院(以下簡稱“中大嶺院”)一個年級的同學們,都分散在廣東省茂名市高州市的村莊里。
高州是種植歷史超過2000年的荔枝之鄉,因今年的電影、電視劇《長安的荔枝》而走紅,茂名荔枝如今遠銷19個國家和地區。而中大嶺院每年舉辦的暑假“走進社會”廣東鄉村振興發展調研,一直長期關注這里連片的“荔枝村”。今年,136名中大嶺院2023級本科生來到高州市鄉村開展調研,有的還能趕上豐收季過后的荔枝裝箱。程源遠說,“鄉村振興”從她學習的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概論等思政課內容,成為她實地研究的對象。
自2013年以來,中大嶺院面向學院大二本科生,結合經濟學、金融學學科專業,利用暑假開展廣東農村調研活動,在鄉村開展經濟理論及政策宣講,通過實地調研為鄉村振興建言獻策。這是該學院本科培養的必修課程,學生通過教師設計的問卷開展調研,與農戶進行一對一訪談,了解農村的經濟、金融、生態、民生等情況,采集數據進行分析研究,撰寫調研報告。這也是一堂“行走的思政課”,中國農村的實況成為歷屆學生點燃“站穩中國立場、扎根中國大地、服務中國發展”熱情的引線。
日前,中大嶺院舉辦了2025年暑假“走進社會”廣東鄉村振興發展調研暨“百千萬工程”突擊隊行動總結大會。在高州,以柏橋村為代表的“荔枝村”地理條件類似,鄉村經濟發展會碰上普遍性問題。總結大會上,學生們頻頻提到的詞是集體經濟、教育、醫療保險、數字鴻溝、氣象災害應對、產業附加值等。不過,從專業問卷上關切的問題到能問出口,還需要一個“轉譯”過程。
程源遠說,為了能讓農戶聽懂問題,需要不斷調整提問方式,用更口語的表述,有時還需要構建一些具體的情景來幫助他們回憶,比如在詢問醫療相關信息時,問題要拆成:去年有沒有看過病?在鎮衛生院看病花錢有沒有減免?在鎮外的醫院看病的體驗怎么樣?提問還會留下“空白”,讓村民自由地抒發情感。
“有時候和農戶溝通,沒有辦法直接獲得數據,所以可能得用迂回的方式來問其他相關的問題,學生們由此理解了數據獲取的不易。”中大嶺院院長助理、副教授陳斯維從專業差異角度向記者分析,不同于社會學學生以實地調研數據為研究基礎,經濟學的研究數據更多是從數據庫中獲取。
陳斯維擔任了柏橋村調研支隊的帶隊老師,希望能帶著學生更全面地認識真實世界,同時認識數據之間的關聯性,“如果要去考慮和家庭或個體決策相關的問題,應該要看更多維度,而不是只盯著某一個數據”。他認為,這是對學生全局性思維的訓練。
程源遠走訪了平山鎮的玉坑塘村、鳳坑村等,完成問卷收集后,支隊成員統計得出村民的幸福感指數與市區居民基本持平,他們思考在收入水平之外,形成當地村民幸福感的因素是什么?從鄉土社會的人情往來里,他們看到家庭與鄰里的雙重支持網絡,而人情社會里的違約成本也確保了信用體系的高效運行。學生們意識到:在當地,村民通過互助抵御家庭風險的機制非常成熟,這實際上是一種高效的資源優化配置。憑借這個觀察,程源遠所在的第四支隊獲得學院“優秀調研成果一等獎”,寫調研報告期間,她時常還能回想起那段人生里難得的鄉野時光。
在程源遠看來,通過調研掌握真實數據,再運用理論解釋現象,這是一個驗證所學的過程,實地調研是不可缺少的環節。“尤其是對我這種從小在城市長大的學生,真正走到了村民家里,聽他們的農業生產、看病養老,才能真正理解鄉村振興政策在基層執行的復雜性。”
學生們也在用自己的方式,回饋帶來寶貴的一手數據和思考的鄉村,各支隊同步完成了“未成年人權益保護”宣傳活動、“沙畫里的童話陪伴中的成長”志愿活動等鄉村服務。中山大學習近平經濟思想研習社還面向各村的扶貧干部、荔枝種植者、留守老人等開展理論與政策普及宣講,講述具有代表性、借鑒性意義的鄉村振興經驗,進行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等普及性入戶宣傳。
在總結大會上,每個支隊分享完調研成果,會即興地聊起此行的感受。在闡釋完平山鎮村民幸福感的成因后,支隊隊長王潤橦說,自己意識到每項政策需要通過“對個體歷史記憶的尊重和對人文關懷的承載”才能真正落地生根,他對成為連接現代知識與鄉土中國的橋梁、推動鄉村變革產生了責任感。一名學生說,他知道了一些政策建議在落地時會遇到現實矛盾,但這只是鄉村“生長中的痛楚”。
陳斯維上一次帶隊調研是在2017年左右,這個時間跨度讓他直觀感受到學生發生的變化。他意識到,05后學生對鄉村生活最初的一些不適應,往往是對鄉村不夠了解。“他們愿意去了解城市以外的世界,只是需要一定的調整時間。”這種轉向也會影響到科研方式,陳斯維介紹,學生們普遍會從文獻里發現前沿的研究問題,但他在調研中和學生交談發現,他們開始轉向以現實問題作為研究起點。
在柏橋村調研的李彥杰對我國農業發展需要長期面對的小農生產方式有了實際領會。農戶反映了小農分散經營的弊端,“荔枝農藥播撒不統一,害蟲從這塊田跑到沒灑農藥的田,除蟲效率低且人力成本高”。
李彥杰發現,荔枝種植具有小農生產特性,如必須要荔農手工采摘,無法集中連片收割,而從產業經濟學視角看,也應當通過部分環節的集中生產,發揮規模經濟優勢,如采用無人機集中連片播撒農藥,實現低空經濟賦能農業。在如何更顯著地發揮鄉村集體經濟組織作用方面,他認為自己的所學專業可以貢獻更多智慧。
“學生們能從柏橋村這個相對微觀的個體里看到中國農村整體的發展現狀,看到希望,同時也可以看到實實在在的挑戰,會對國情有一個更真實立體的認知。”陳斯維說,調研的另一個目的則是,培養人文精神以及對弱勢群體的關懷。
中大嶺院副教授朱傳奇曾在2024年帶隊調研時,對中青報·中青網記者表示,將來,或許有一部分學生會成為鄉村振興的政策設計者、參與者,這次調研能夠啟發他們思考如何解決區域平衡發展的問題。
陳斯維認可這種觀點。他說,通過調研,一些學生認識到在農村工作能實現自己的價值,站在更長遠的視角上,這是對學生的一次關乎職業選擇、人生發展的啟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