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8~9日,“海偉杯”第十三屆中國大學生高分子材料創新創業大賽(PMC大賽)決賽在河北景縣成功舉辦。經過激烈角逐,車規級芯片封裝材料項目、油水分離污水處理項目、紙基復合材料項目獲評特等獎。
記者了解到,在此次大賽中設有特等獎、一等獎、二等獎等獎項。其中,深圳職業技術大學“麗湖封材”參賽團隊《麗湖封材——致力于成為車規級芯片封裝材料的領導者》獲特等獎第一名。該項目針對國內車規級芯片封裝材料開發出高性能雙涂層產品,已申請國家專利25項,發表SC1與核心期刊論文5篇,已注冊公司并獲得融資100萬元。
湖北工業大學“聚氟新膜力”參賽團隊以《雙抗新膜法——開創油水分離新紀元》獲特等獎第二名。該項目采用先進的電解質凝膠表面-本體改性技術,針對不同分離范圍的膜材料進行親水改性,對工業廢水、生活污水、醫療廢水等復合污染水體進行深度處理;
山東大學“纖翼護盾團隊”參賽團隊《電磁盾牌——大面積及高性能柔性碳纖維紙/MXene復合電磁屏蔽材料的突破性設計》獲特等獎第三名。該項目復合材料優勢特性可在航空航天、5G技術和其他相關領域均展現出巨大的應用潛力,其成功制備使碳纖維紙基電磁屏蔽材料的大規模工業化生產成為可能。
據大賽評委會主任、山東大學化學與化工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馮圣玉介紹,本屆大賽參賽作品專業覆蓋全面,契合行業趨勢,涵蓋高分子材料六大核心領域,內容緊密貼合綠色環保、高性能化、智能化等行業發展新方向;緊扣創新主題,類型結構合理,所有作品圍繞“創新創業”展開,創新研究與產業應用型作品占比略高于純創業類作品,形成“技術研發+產業轉化”的良性生態;選題新穎實用,表現形式豐富,聚焦“雙碳”目標、新能源材料、生物基材料等熱點,兼具創新性與實用性,展現角度涵蓋實驗室研發、中試轉化、市場分析等,落地潛力顯著。
大賽的近60%的作品涉及“綠色低碳”“資源循環利用”方向,契合國家“雙碳”目標。多所高校作品已與地方企業達成初步合作意向,技術投產后可提升企業產品附加值;參賽團隊在技術研發、團隊協作、商業思維等方面的綜合能力,也獲得評審專家與行業代表的一致認可。
大賽組委會表示,后期將為有需求的參賽團隊提供項目落地、人才引進、項目宣傳等服務,并聯合景縣、河北海偉集團,根據項目實際情況整合資源,推動項目落地轉化。同時,大賽也歡迎更多青年人才扎根景縣,開啟創業夢想。
據了解,本屆大賽涵蓋橡膠、塑料、涂料、膠黏劑、纖維、功能材料六大領域,為保障賽事公平、公正、專業,大賽特別組建權威評審委員會,成員涵蓋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國內外知名行業企業及投資機構,選出兼具創新性與產業價值的優秀成果。
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聯合會副會長李彬,大賽組委會主任委員、中國化工教育協會會長、化學工業出版社有限公司黨委書記、總經理郎紅旗,大賽組委會委員、橡膠谷集團有限公司副總裁路建平,景縣原副縣長周達、中國化工教育協會高教發展部主任李艷東、河北海偉集團副總經理高長庚,大賽執委會副主任委員、橡膠谷集團有限公司運營中心總經理劉珍妮等出席活動。
據悉,本次大賽特等獎外,還有一等獎共12名,獲獎團隊包括四川大學“骼睿”團隊、武漢紡織大學“‘纖’鋒者”團隊、深圳職業技術大學“晶顯未來”團隊、常州大學“稀愈先鋒”團隊、西安石油大學“油田環鉆”團隊、北京化工大學“3D鋰電”團隊、四川大學“OA姜碳熒光診療一體化團隊”、江蘇海洋大學“熱控涼方”團隊、青島科技大學“柔傳先鋒隊”、山東理工大學“材料創新先鋒隊”、青島科技大學“柔盾疏水”團隊、武漢理工大學“纖領科技”團隊。
北京服裝學院“未燃”等44支團隊獲二等獎,另有96支團隊獲三等獎,北方民族大學閆駿等99名老師獲優秀指導老師獎。山東理工大學、北京化工大學、新疆大學因在報名團隊數量、決賽入圍團隊數量及報名階段組織宣傳表現突出,獲“優秀組織獎”。
本屆大賽由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聯合會、中國化工教育協會和橡膠谷集團有限公司聯合主辦,河北海偉電子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與橡膠谷集團有限公司運營中心聯合承辦。據了解,本屆賽事吸引全國30個省份136所高校528支團隊報名參賽,經嚴格評審,最終60支優秀團隊脫穎而出入圍決賽,展現當代大學生在高分子材料領域的創新創業風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