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統計,留守兒童因為沒有家長陪伴,難以達到德智體美全面發展。而正處在心理發育關鍵期的留守兒童,無法得到父母在思想意識和人生價值的引導,極易偏離正常的成長軌道,走上一條不正確的道路。為了讓留守兒童也可以感受到社會主義大家庭的溫暖,接受同等的教育以及身心健康的關愛和保障。結合2022年“逐星熠夢,久伴童行”一助一暑期社會實踐的開展經驗,對于身邊的留守兒童家庭繼續提供幫扶,并且深度調研各地留守兒童的教育和心理發展情況,提高社會重視程度,助力解決留守兒童的教育和心理問題。
“留守兒童”,是指父母雙方或一方流動到其他地區; 孩子留在戶籍所在地并因此不能和父母雙方共同 生活在一起的14周歲及以下的兒童。 留守兒童人數眾多,已經形成一個需要 予以高度重視的群體。半數以 上的留守兒童不能和父母生活在一 起。留守兒童 主要分布在農村地區, 農村留守兒童是關注的重點對象。在全部留守兒童中,農村留守兒童所占比例高達86.5%,數量達到1980多萬人。農村留守兒童應該成為關注的重點。為了掌握這些狀況的現狀,尋求更多關愛留守兒童的建議,我利用暑假在臨近的各鄉村對部分留守兒童進行了調查實踐。
團隊成員于2022年7月10號對安徽省阜陽市潁東區的留守兒童進行家訪,這是團隊成員們與留守兒童及他們現時監護人直接面對面交流的大好機會,在與小朋友的交流中團隊成員看到了他對父愛母愛的渴望,他最常說的就是能夠像其他孩子一樣在父母身邊。過多的憂慮使他過早的缺去或失去了童真,有的甚至不知道父母是什么概念。在與他現時監護人的交談中團隊成員得知小朋友平時貪玩,功課作業基本無人監督,他們作為現時監護人也沒什么辦法,自己有家庭,也需要干活,或者年事已高,有心無力。團隊成員覺得這不單單是這位留守兒童出現的問題,是全社會留守兒童的一個縮影,需要高度重視,兒童是祖國的未來,他們的健康不僅體現在身體,更體現在心理。
在交流中團隊成員通過例如捉迷藏,放風箏等一系列小游戲,一點點打碎那看不見的屏障,釋放了小朋友的天性。同時團隊成員也發現小朋友對知識的渴求與向往,為此團隊成員陪著他一起看書學習,輔導作業,當有做不好或者不會的時候,他會積極主動的尋求解決方法,團隊成員也很耐心的教導他。最后團隊成員也教會小朋友幾首兒歌,培養他的興趣愛好,豐富他的生活。
這次調查不僅鍛煉了表達與應用能力,也鍛煉了人與人之間的溝通能力。本次“關愛留守兒童”社會實踐活動是大學生活以來首次親身步入社會,盡自己能力將學到的知識用應用出去。同時也學到了課本上學不到的知識。為以后的社會生活積累了很多經驗。最后希望這次的“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能夠引起社會對留守兒童的關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