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8日至7月12日,河北大學教育學院“四好青年”實踐隊來到了第一站——貴州省貴陽市,如火如荼地開展了以“非遺助力鄉村振興”為主題的實地調研,走訪了貴州省民族博物館、貴州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博覽館、貴州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以期通過訪談非遺傳承人以及非遺保護工作的相關人員初步了解貴州非遺傳承及其帶動經濟發展的具體情況。
走進貴州省民族博物館,感受民族文化魅力
7月9日一早,“四好青年”實踐隊來到貴州省民族博物館,參觀了漢族、苗族、布依族、侗族、土家族、彝族、仡佬族、水族、回族、白族、瑤族、壯族、畬族、仫佬族、毛南族、滿族、蒙古族、羌族等十八個世居民族的生產生活實物資料,以及近現代發展變遷實物和古籍文獻、影(音)像資料等。隊員們按照觀覽順序前進,沉浸式體驗民族文化,聽民族歌謠,看民族舞蹈視頻和民族建筑,了解民族文化的起源和發展,全方位、立體地感受民族文化的魅力。
圖為實踐隊參觀貴州省民族博物館
走進貴州省非遺博覽館,親身體驗非遺傳承活動
貴州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博覽館是全國第一座綜合類的博物館,有展館大廳、展示廳、傳承廳和非遺扶貧工坊四個部分。實踐隊于7月10日參觀了展示廳,展廳入口處的電子屏具象地呈現了貴州非遺的數量、分布、獲批批次等信息,其中黔東南州的非遺數量最多。展廳內以民族為單位依次展覽非遺,總計有兩千余件與貴州非物質文化遺產重點項目和傳承人相關的實物、六十余組實景模型、二百多幅圖版,并在每項非遺旁配備講解視頻,通過傳統方式和現代技術相結合的方式為游客呈現貴州的多彩非遺。7月11日,實踐隊來到傳承廳,深入體驗非遺項目。隊員們在傳承廳觀看了“大方漆器”培訓班成果展,還見到了國家級苗族泥哨非遺代表性傳承人——王登書老師,以及省級苗族蠟染非遺傳承人——李群老師。王老師親切地和隊員們講解了泥哨的制作工序,由于制作泥哨的難度較高,所以隊員們體驗了畫泥哨。在畫泥哨過程中,隊員們與王老師進行了交流,了解到目前政府大力保護非遺,給予非遺傳承人許多優惠政策,如入駐傳承廳不收租金并提供食宿,甚至去外出學習的車費等相關費用都是由非遺保護中心承擔,且每年提供2萬補助,這極大鼓舞了王老師堅持做泥哨的初心。王老師還滿臉喜悅地告訴隊員們,由于政府的宣傳和支持,越來越多的游客前來體驗非遺項目,現在他們的生活變得更好了,自己還攢錢給兒子買了房子。
圖為實踐隊與非遺傳承人王登書合影

圖為非遺傳承人曬隊員畫泥哨的朋友圈
走進貴州省非遺保護中心,初步了解非遺助推鄉村振興
7月12日,實踐隊來到貴州省非遺保護中心。貴州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承擔全省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普查、傳播和數據庫建設工作,并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理論研究、學術交流、科學實踐保護工作以及全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人才培訓和相關咨詢服務工作。隊員了解到,目前貴州省非遺產業已較為成熟,貴州省政府還借助非遺開展鄉村振興工作,已建設173家非遺扶貧就業工坊,并形成產業,推動傳統手工藝標準化、規模化和市場化,成為帶領當地居民依靠地方特色文化脫貧的中堅力量。非遺保護中心的工作人員告訴隊員們,丹寨、石橋、麻料等地是借助非遺成功實現鄉村振興的典型案例。此外,隊員還了解到目前貴州非遺商業化有兩種形式,一種是政府創造商業條件,通過創建文化產業園區吸引非遺傳承人駐館,如王登書老師;另一種是傳承人自己選擇去景區、夜市等具有商業氣息濃厚的地方開店,貴州省文化和旅游廳以及當地政府也會舉辦相關活動,增加非遺傳承人的收入,例如2022年銅仁舉辦的“非遺購物節”,通過線下小鋪、網絡直播、非遺好物節、非遺美食節、非遺夜市等形式,打造立體化非遺消費空間。
通過幾天的調研,“四好青年”實踐隊詳細了解了貴州省政府、貴州省非遺保護中心等部門所作出的努力,探索出了一條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鄉村振興共贏的新路徑。賴同學表示,“通過幾天走訪,我們不僅深切地感受到植根于民族特色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我們寶貴的財富,還深刻地認識到這些財富有助于為鄉村振興‘提氣’,但找到非遺與鄉村振興結合點的這條路仍然任重而道遠,需要我們每個人的參與。”(通訊員 劉思宇 池瑋 賴仕弘 李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