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弘揚優秀的中國傳統文化,讓更多的人了解接觸更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8月8日,湖北汽車工業學院“拾遺.尋粹”啟為創新團隊來到安徽省合肥市,開展“歲月失語,非遺能言”主題活動,并與安徽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廬州船模傳承人吳培先生進行了深入的溝通。
據團隊成員了解,船模的起源,中國制造船模的歷史非常長,在東漢時期一千多年前的時候,我們在廣州就出土了陶土的船模型。陶土保存時間長、江蘇蘇州也發現了小型船模,船模的歷史非常久遠,不是幾十年幾百年,是一兩千年以前就有人做船模。這個世界的船包括中國歷史的船只是冰山一角。我為什么喜歡做船模呢?就是因為它是一個名族藝術文化經濟甚至于政治軍事的這么一個載體。我喜歡歷史,當然也就喜歡船了。每條船都有它的歷史和背景,每條船都有它的故事,這就是我喜歡做船的主要原因。我希望我的這個船繼續做下去,收更多的徒弟和學生。共同把一些失去的歷史找回來。做各種各樣的船模。傳統文化要傳承下去,歷史要找回來,傳承下去。特別是年輕人要知道,了解我們的歷史,我們的文化。
在采訪開始之前,團隊征求了吳培先生的意見,他表示非常歡迎。推廣,一般會是手藝人的弱項。好在現在政府很重視這一行,電視、報紙、記者采訪,這個網絡平臺,數字化、大數據平臺。現在非常快了,速度很快。本地區安徽省、全國、世界全球,都能看到類似這樣的節目和推廣,現在非常發達,推廣的非常快。
吳培先生從小跟父親學習,現在他是廬州船模的第二代傳人。吳培先生的父親雖然不是民間的工匠藝人,但是他非常有學問的,他喜歡動手,吳培先生從小受他的影響。后來吳培先生考進了美術廠后,有機會學雕刻,有機會做船模,我退休以后還繼續再做船模,一直做到現在,獲得了很多獎,在國際上也獲得了很多榮譽。
在談及非遺傳承面臨的困境以及難處的時候,吳培先生表示,現在的人非常的浮躁,特別是年輕人比較浮躁。動手能力比較差,急功近利。就想一下子掙到很多錢,畢業出來就要坐辦公室,掙到很多錢。付出的很小,但是收獲要大。雖然不現實但是是普遍現象。所以,你讓年輕人跟你學坐船他是咱們,他是喜歡。但是讓他自己來做這個,就有一定困難了。現在也很現實了,要掙錢,要生存。你做船模不可能馬上工資很高給你,就存在這么一個困難。當然現在傳承也有人,吳培先生的女兒。雖然是個女孩子,但是吳培先生還是把她帶上這條路來了。她挺喜歡,傳承人是她。當然吳培先生還有徒弟,培養了幾個徒弟,數量不多,但是質量還是很高的。
除了船模的經濟效益底下之外,船模傳承還存在另外一個難題。船模的制作需要傳承者具備對船體的構造的知識儲備。船模的制作過程,首先要在腦海里構思哪些類型的船,什么樣的船,它的歷史背景、文化點我們要找出來,特別是要尊重歷史,清朝的船你不能說是明代,尊重歷史,要真實。困難最大的就是,船的素材,我們沒有圖紙,在古代人的畫中,那些都是抽象的東西。真正的船的尺寸多大,船上的設施等等,對造模者來說是非常困難的,也是個難題。只能根據自己的經驗、當時的歷史背景、請教一些專家和一些自己的理解,自己當時對船的理解,從船的結構到文化到船的背景,憑借經驗一步步把自己腦海里的想法實現。
吳培老師表示:“傳承是我個人的大事,是國家的大事,是我們名族的大事,傳承文明、文化,傳承古代的技藝,是現代社會不可或缺的一個很重要的事情。”吳培老師非常歡迎湖北的學生以及全國各地的學生到他的工作室去參觀學習。 團隊成員用鏡頭和文字詳細記錄了本次調研,并通過自媒體進行船模藝術宣傳,為非遺保護盡團隊的綿薄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