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走基層,深入鄉村探振興”——河南省盧氏縣西南山區香菇發展調研之總結篇
在2022年8月8日參觀了信念集團銷售基地后,調研團隊于8月9日來到了澗北村信念集團菌棒培養基地和香菇種植基地,期間團隊成員不僅對香菇生產的全過程有了更加全面的了解,也領會到了科技扶貧的重要作用。
一、精準培育菌棒,扣好香菇種植第一粒扣子
團隊成員在信念集團牛廠長的帶領下參觀了菌棒培養基地,在牛廠長的詳細介紹下,團隊成員了解到基地共有16個車間,其中1個原料車間、1個攪拌車間、14個培養車間。
菌棒培養主要分為原料攪拌、裝袋、菌棒接種、培養幾個環節。菌棒原料主要為蘋果木、樺栗木,攪拌比例為百分之三十蘋果木、百分之七十樺栗木,攪拌過程中加水,經過冷卻使溫度達到22-28℃。之后將原料裝袋形成菌棒,進行菌棒接種。當溫度在30℃以下時,為菌棒打孔進行接種,接種完成后放入無菌車間后放到培養車間。一個培養車間大概有59800棒,冬夏都是恒溫,待菌棒幾乎全變白后,以棒心為軸,刺60-70孔,為菌棒通氧。
集團研發的優質菌棒品種,感染率更低,出菇率可以接近百分之百,而農戶自己種植出菇率僅有百分之六十至七十。同時,菌棒培植過程冗雜,需要原料收集、加工攪拌、培養菌群等多道工序,需要投入大量成本,而集團已將前期工作也就是農戶最難的部分解決了,農戶只需要種植、養護,大大減輕了農戶的壓力。生產成本的降低,讓農戶選擇和集團合作種植時更有利可圖,因此也更加愿意和集團合作,從而使集團的規模得以持續擴大,實現多方共贏。對于使用大棚的種植戶來說,既提高了香菇的產量,又減輕了勞動力度。
二、“龍頭企業+農戶”新模式打開銷路,暢通產業鏈全線健康發展
在車間將原種通過攪拌、裝袋、接種等工作后,待菌棒培養成熟,用冷鏈車進行運輸銷售。銷路主要由三部分組成:第一,公司多年積累下開拓出眾多客戶,每天都有訂單發來,其中還包含了許多預訂訂單,這部分菌棒直接外銷。第二部分菌棒將轉移至集團內部的各個大棚繼續培養,這一部分的菌棒培養是信念集團產業扶貧和科技扶貧的主要方式。還有一部分由當地農戶購買,由農戶自己種植。多銷售渠道的開拓,從下游為香菇全產業鏈生產打開了路徑。
信念集團設計出一種新的種植大棚,并將這種大棚向外承包給農戶,承包戶進行培養。出菇時雇傭工人進行采摘,采摘后的香菇交給集團負責銷售,集團依據提供的香菇數量、質量等再給承包戶發放報酬。通過這樣的產業發展方式,信念集團為當地農戶提供了新的謀生渠道,讓被雇傭的采摘工人、承包農戶、集團自身都能獲得良好的經濟回報,實現了產業扶貧的新發展。
三、科技助農,助力產業未來可持續發展
與產業扶貧一同開展的還有科技扶貧,信念集團香菇種植產業的科技進步主要體現在大棚的改進與全鏈條管理的大數據平臺上。與種植農戶的傳統大棚相比,信念集團的的新型大棚將技術與經驗相結合,在普通種植條件下無法出菇的夏季,這種新型大棚仍舊可以滿足出菇的需求。大棚有雙層塑料布,與傳統大棚的一層塑料布相比,冬季的保溫效果更好;在棚頂內部遮蓋有一層黑色遮陽網,在為菌棒遮陰的同時也保持了真菌生長所需要的濕度;棚頂外部是一層銀色反光網,既穩定棚內溫度又防止菌棒接受暴曬。同時,大棚頂部還有噴淋設備,在天氣炎熱時通過水簾給大棚降溫。這些構造上的創新大大改善了香菇真菌在炎夏的生長條件,克服了香菇夏季難產的困難。
林海興華大數據公司是信念集團旗下專門負責技術研發、配合香菇產業發展的一家子公司。在澗北村香菇倉庫的大屏幕上我們清晰地看到了這一平臺的具體運作方式。平臺包括工廠菌棒管理數據、銷售管理數據、基地管理數據,以及自動記賬系統、追溯管理、銷量管理等模塊。通過大數據分析,將承包農戶的信息與每棚香菇種植情況進行統計。客戶可以看到所購買的香菇所在的車間、種植戶及生產批次等詳細的信息,同時,香菇稱重入庫的瞬間,重量信息、價格信息、銷向地也都同步到農戶的手機上,讓每條銷路清晰可見。平臺準確分析市場行情,實時反應市場價格、統計銷售地及訂單量,對香菇產業扶貧情況進行實時監控評估。
在調研中,介紹人還向成員們介紹了產業的質量追溯體系。在工人采菇時對香菇進行一次等級的分類,統一到倉庫后由質檢員進行二次篩查,并在稱重后給香菇打印出“身份證”,通過掃描二維碼,客戶可以追溯到香菇是從哪一承包人的哪一大棚中產出,并可以看到大棚的實時監控,線上參與香菇種植,了解到香菇的生長情況和培養情況。大數據的運用在方便信息管理的同時也保障了香菇產出的質量。
在參觀完3個鄉鎮的香菇種植基地、培育車間、銷售基地,以及采訪完當地香菇種植農戶后,調研團隊發現了諸多發展漏洞仍待補齊。
- 思想局限性阻礙企業農戶雙向互動。在五里川鎮采訪丁師傅時曾提到,信念集團的香菇大棚對于他們來說并沒有很大的吸引力,除了丁師傅所說的技術問題,更重要的還是存在著思想的局限性。如今市場香菇種植技術、品種更新迭代快,如果不及時更新就會盈利有限,而對于丁師傅他們這樣有長期種植經驗的農戶而言,對技術的信賴度低,了解不夠深入,對于這種前期投入多、末期收入多的有一定風險的種植投資持有懷疑態度,因此對于加入集團統一經營的意愿非常低。
- 第二,宣傳介紹不到位阻礙農戶深入了解。信念集團的香菇種植大棚因為規模較大,距離村莊有一定距離,加之其他原因,農戶很少有機會向調研團隊一樣真正走進大棚去實地考察,對集團種植的了解大多來自于其他村民、街坊四鄰所說,俗話說,“好事不留名,壞事傳千里”,個別農戶自身對于集團種植存在偏見在很大程度上影響村民積極性。
- 第三,雙方互利基礎不牢阻礙農戶大規模加入。對于信念集團而言,由于前期投入大量資金、技術使得其生產的菌棒價格維持在中上游水平,對于外銷的客戶而言由于質量優質可以接受。但對于農民來說,相對于自己付出勞力所養殖的菌棒而言,3塊5一袋的集團菌棒讓他們利潤空間持續壓縮,從而與集團合作的意愿降低。
因此,如何建立起企業與農戶的溝通渠道非常重要,通過引導農戶參觀集團種植大棚等方式,深入了解集團發展優勢前景;平衡企業科技投入所帶來的高成本與農民渴望獲得更高利潤之間的關系,將競爭關系轉化為合作關系,實現真正意義上的互利共贏。讓農戶愿意并積極地加入到在信念集團為龍頭企業的驅動下所形成的大規模香菇產業發展進程中來,讓農戶真正成為產業扶貧、鄉村振興的主力軍,發揮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巨大作用。
五、總結
短短幾年,盧氏縣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脫貧攻堅取得了歷史性成就。從數據上看,
2016年年初,盧氏縣貧困發生率高達18.9%,到2020年該縣貧困發生率降至0.98%,實現了高質量脫貧“摘帽”的歷史性目標。
人均收入方面:2021年,盧氏縣全體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302.7萬元,比上年增長12.3%,其中城鎮居民人均收入比上年增長7.3%,居民收入水平不斷提高。
人均支出方面:2021年,盧氏縣全體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302.7萬元,比上年增長12.3%,按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上年增長7.3%。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上年增長9.3%,全體居民人均消費支出比上年上升12%。居民生活質量不斷提升。
而盧氏縣香菇產業的發展對這些變化的產生功不可沒,經過為期兩天對位于各個鄉鎮的香菇種植大棚、研發基地、車間、加工工廠的走訪調研,調研團隊對于盧氏縣香菇產業發展模式有了更加完整、細致的了解和認知。這種“龍頭企業+農戶”的發展模式,是盧氏在脫貧攻堅過程中形成的具有多方共贏價值的模式,且該模式發展已有經驗模板可追尋。同時也看到了產業發展過程中的短板和缺陷,團隊也會在后期的考察調研中將這一模式改進推廣,為鄉村振興提供更多的智慧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