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7月5日,為了研究三線建設,湖北汽車工業學院“赤色鐵兵魂”團隊的四名大學生——黃鏞霖,周宇寬,徐宏達,蔚茂鑫來到了襄渝鐵路的終點站——山城重慶。在7月6日的調研過程中,團隊成員周宇寬從“何道”網站得到了中國國史學會三線建設研究會副秘書長,江津區決策咨詢委員會專家委員何民權老先生的聯系方式并與之取得了聯系。何老先生得知了團隊此行的目的之后,熱情地邀請團隊來到“江津2383熱火文創園”參觀、聽課并進行座談。
受何老先生的邀請后,團隊成員喜出望外,連夜乘車從沙坪壩區趕到了四十公里之外的江津區并于7月7日上午8點在何老先生的安排下抵達“江津2383熱火文創園”。何老先生也對團隊從十堰不遠千里來到重慶進行考察調研的行為給予了高度肯定。
湖北汽車工業學院的大學生們在見到何老先生后十分激動,隨后在一起進行了一次座談,湖北汽車工業學院的團隊向何老先生等人介紹了團隊此行的目的:互聯網上關于三線建設的資料少之又少而且漏洞百出,為了讓更多的人正確地了解這段歷史,了解共和國的偉大戰略,感悟“艱苦創業、無私奉獻、團結協作、勇于創新”的紅色精神,來到三線建設遺址有關的單位進行考察調研十分重。并且在一起進一步討論了關于三線建設的異議。隨后四人向何老先生贈送了團隊成員自己整理收集編纂的“憶襄渝歲月,傳鐵兵精神”一書。
隨后何民權老先生在“三線精神大講堂”中為湖北汽車工業學院來訪的大學生講解“三線建設”,我們知道了當時中國面臨五大威脅,三線建設的策略十分關鍵,同時三線建設為內地培養了千千萬萬無私奉獻的高素質人才,讓很多三線建設者養成了“艱苦創業、無私奉獻、團結協作、勇于創新”的三線精神,在共和國建設發展史上也具有重大的戰略意義、深遠的歷史意義。其中也講述到了他在三線建設中的經歷,何老先生僅僅13歲,便隨父母支援三線建設,從遼寧省大連造船廠來到重慶市江津縣德感鄉花朝村國家第六機械工業部的國營企業——永進機械廠(代號468廠),后來在工廠子弟學校上學,即使當時環境異常艱難,何老先生也選擇在畢業后下鄉上山當知青、返城入廠當工人,隨后在永進機械廠奉獻半生,何老先生退休后一心投入到三線建設的研究和宣傳中,負責江津區三線建設研究會的成立工作,現在繼續服務江津區三線建設遺址和遺產的保護開發和利用工作,介紹三線建設歷史,細致的講解了江津19家三線建設企業的前世今生,把自己的青春乃至一生都奉獻給了三線建設,只為助力當時的國家發展,讓現在越來越多的人了解當時真正的歷史,為賡續紅色精神,傳承紅色血脈打下深厚的基礎。
在何老先生的課中團隊成員了解到江津三線建設起步于1965年,在三線建設中,共接納了以下19家三線建設企事業單位,為江津的發展打下了基礎,同時江津地理優勢得天獨厚,非常符合三線建設“靠山,分散,隱蔽”的選址特點,江津也因此成為重慶三線建設的主戰場,直至今日,中國各大工業成果中,都少不了“江津造”! 參觀完“重慶明泉三線記憶陳列館”,館內的文字圖片和寶貴的歷史藏品在何老先生的介紹后,大家都可以知道:三線建設是中國的國防、科技和各種工業快速發展的助推劑,是西部發展的催化劑,是新中國成立后第一次的“西部大開發”,正如錢學森先生所言——三線建設讓西部地區至少提前發展50年;三線建設是共和國建設史上一部波瀾壯闊的史詩!
在聽完先生講的課之后,團隊感受頗深,進一步地了解了三線建設,同時也進一步點燃了湖北汽車工業學院大學生們探索三線建設歷史的激情,學生們馬上對何老先生做了一個采訪,提出自己的疑問。在采訪的最后,學生們想讓何老先生對新時代青年說出寄語,何老先生表示——新時代青年一定要具備四大點:1.有上進心;2.能吃苦;3.會思考;4.敢拼搏。采訪結束后,全體成員與何老先生合影留念,留下了這段來訪江津的回憶,至此,江津之行圓滿結束。

圖為“赤色鐵兵魂”團隊與何爺爺在“三線記憶陳列館”門前合影留戀。中國青年網通訊員 周宇寬 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