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2022年8月12日至8月18日,東華大學機械學院赴上海市人民城市建設專項實踐團開展了名為“深耕傳統,復原天文之美;著眼未來,推動數字教育”的暑期實踐活動,助力上海數字化轉型建設。
2022年8月12日起,東華大學機械學院赴上海市人民城市建設專項實踐團開展了名為“深耕傳統,復原天文之美;著眼未來,推動數字教育”的暑期實踐活動,以探索“元宇宙潮流下,科教數字化如何落地”為主題,開展了一系列工作,力圖利用所學專業知識,探索科教數字化未來趨勢,為科教數字化發展助力。實踐內容包括線下實地考察、線上問卷、天文儀器數字建模復原、繪本創作、科技館實習、文創產品設計、網頁建設等。
本次暑期社會實踐深入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響應上海市數字化轉型號召:立足跨融結合,高水平布局新供給、服務新需求,著力強化創新要素、載體、制度等公共供給,全面推進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的深度融合、整體轉型,構建服務新發展格局的戰略新優勢。
實踐團成員進行了充分的調研準備工作與資料收集。在調研中,實踐團成員了解到,數字藏品市場具有極大潛力;調查對象對古文物復原的領域和方向認可度極高,但并不了解其具體內容;大眾對于文創產品,更重視產品的審美屬性、趣味有梗、科教功能和互動功能,對價格和美育功能的關注相比之下較低。
隨后,實踐團成員陸續赴上海科技館、海上文創·上海之禮文創商店、上海天文館、上海自然博物館、佘山天文臺進行實地調研實踐。在實地考察中,實踐團成員對天文知識、數字科教等形成了進一步的認知,也更加明確了后續文創設計工作的方向。
實踐團赴上海科技館合照留影
實踐團赴海上文創上海之禮文創場館合照留影
實踐團參觀過程照片
實地考察結束后,實踐團成員結合自身專業優勢,分工合作,完成了26頁的科普繪本《嗨!宋小天的天空》創作和三個典型天文儀器的數字復原。繪本應用了元宇宙的元素,加入超時空背景,在保證其科普性的前提下增加了趣味性,能向低齡段兒童進行輕松愉快的古天文機械知識科普。三個典型天文儀器數字復原包括:通過觀測日影判斷時間的赤道式日晷、感知遠處地震信號的侯風地動儀,以及結合了當時中國渾天渾象與西方歷法之大乘的璣衡撫辰儀。其中,地動儀已獲得NFT中國鏈上認證。
在文創設計方面,實踐團成員根據資料研究、文獻閱讀與對現代演繹的感悟總結,以清代女性天文學家王貞儀為靈感設計了筆記本、文化衫、棒球帽等,綜合考慮了各個年齡段的產品需求,統一了審美、科教、互動等功能,表達了對王貞儀在科學和社會進步方面所作出的成就和其探索精神的致敬。同時,還產出了以月相星圖為靈感的文創產品和基于繪本創作的衍生文創產品。
實踐團還吸收了管院同學,開展了一次跨校區跨學院合作,進行網頁的實現。這個網頁既是項目成果的一部分,也總結展示了實踐團的的模型、繪本、文創產出以及調研成果。
實踐團成員本次實踐中,以上海市數字化轉型號召為指導思想,助力上海城市文化建設,展現出了當代大學生勇于擔當的精神和對未來科教形式可能性的積極探索,體現出青年人風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