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 劉鎧寧)為了解鄉村產業振興現狀,助力鄉村產業振興,8月6日至16日西北農林科技大學草業與草原學院赴寧夏固原草地資源可持續性管理調研團到達寧夏回族自治區固原市原州區寨科鄉開展暑期“三下鄉”實踐活動。本次調研通過尋訪當地村民,探尋寨科鄉肉牛養殖對當地鄉村振興所起到的賦能作用。
8月6日,調研團首次進入寨科鄉,映入眼簾的并非是想象中的“千溝萬壑,黃沙漫天”,而是“遠山含黛,和風送暖”。經向導之口,我們了解到此等景象主要得益于退耕還林還草、封山禁牧等生態工程的實施,使得當地的生態環境得到了有效改善,基本實現了“綠水青山”。
40年前橫亙于寧南山區的固原,荒山禿嶺、土地貧瘠,甚至有“一方水土難以養活一方人”的說法。經過多年的生態建設,為謀求更大發展空間,使“綠水青山”真正轉變為“金山銀山”,當地政府因地制宜,堅持走“生態產業化,產業生態化”道路,開創性地成立養殖產業合作社,對肉牛的養殖進行科學化管理,促進了肉牛產業的轉型升級、綠色可持續高質量發展。伴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推進,固原市大力發展養殖產業,如今固原市已有養殖農戶8萬多戶,飼養總量120多萬頭,生態草牧已成為當地的支柱產業,養殖戶的“錢袋子”也鼓了起來。
團隊成員與村民合影 中國青年網通訊員 劉鎧寧 供圖
在調查的過程中,團隊成員了解到寨科鄉地廣人稀,有利于發展種植業和養殖業。因此每家每戶都種植玉米、紫花苜蓿等并進行肉牛養殖,利用青貯玉米實現了種植業和畜牧業的有機結合,提高了收入,改變了靠天吃飯的困局。當地種畜結合的新模式極大的促進了經濟發展,改善了村民生活條件,盤活了生態資源,使寨科鄉走在鄉村振興脫貧村的前列。
進入村民馬大娘家里交談時,當調研隊問及政府是否會在玉米種植和牛羊飼養上提供幫助時,馬大娘的語氣明顯興奮了起來,她迫不及待的告知調研團:“現在政府會對每只牛提供每年3000元的補助,種玉米的時侯政府還會派人打地膜,等到玉米成熟之后還會有人將地膜統一收購,到時候再給我們一份錢。”從馬大娘的口中,團隊成員切身感受到了當地政府為人民著想、為人民謀幸福的美好愿望。
調研隊成員采訪村民馬大娘 中國青年網通訊員 李美慧 供圖
在和共產黨員楊村長的交談中過程中,調研隊了解到村中的養殖業和種植業并不是分開的,而是互為依靠、緊密相連。楊村長為我們講到“村民們種的玉米大多是用來飼養牛羊的。你別看我們這每個人平均好幾畝地,但這牛每天二十多斤的草料,種植的玉米只能提供飼料的一部分,到冬春季還得買方草塊。還好有共產黨的支持,幫助一些家境不好的村民度過難關,讓日子過得下去。”從村長的身上,團隊成員感受到了黨員的帶頭作用,認識到了只有共產黨才能帶領人民創造美好的幸福生活。
調研隊成員參觀村長家牛舍 中國青年網通訊員 王新生 供圖
通過本次調研,調研隊明確了寨科鄉以養殖業為主、種植業為輔的勞作方式,主要的經濟來源是通過售賣牛羊獲得。在本次實踐的過程中,給團隊最重要的啟示就是要實事求是、因地制宜,根據當地的實際情況來進行制定合理的經濟發展模式。目前,寨科鄉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積極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持續發展肉牛養殖產業,走出了一條屬于自己的發家致富、“牛”轉乾坤的小康之路。新時代的草業青年要不負韶華,勇擔重任,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不懈奮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