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青春行,真情暖人心 ——對青年社區服務態度的問卷調研分析
“志愿、奉獻”精神是中華民族助人為樂傳統美德和更是新形勢下將弘揚雷鋒精神與實際行動的有機結合。在這種精神下出現了一批又一批的青年志愿者,他們積極參加志愿活動,扶老愛幼,熱愛祖國,為社會的和諧文明發展作出重要貢獻。
社區服務是志愿行動中很重要的一環,服務內容包括面向老年人、青少年、殘疾人等群體開展福利性、公益性、互助性等服務,對潤滑社區關系、激發社區活力、促進社區融合具有重要意義。如今,越來越多的中國青年積極響應國家號召參加社區服務,為社區的和諧發展做出自己的貢獻。但也有部分青年對社區服務持有不同態度,認為社區服務對社會的發展無足輕重,對社區服務持消極態度。為調查廣大青年對社區服務的看法,進一步引導各行各業青年堅定不移“往社區走”,助力基層社會治理。12月27日至30日,曲阜師范大學地理與旅游學院凝光志愿小隊在棗莊市薛城區柴胡店鎮南湖樓村面對青少年群體開展了問卷調查,最終得到線上問卷120份,線下問卷33份,有效問卷共計153份。
由問卷調查分析可得:
一、青年參與的社區服務類型豐富多樣,有幫扶弱小型、維護治安型、衛生服務型等。其中青年所做最多的就是為老服務和便民服務,比例分別為60%和51.67%,數量超過調查總人數的一半。究其原因如下,弱勢群體已成為社會所關注的熱點,而尊老愛幼是中華傳統美德。青年正值有朝氣、有干勁、正義善良的時候,再加上大部分青年家中有老人的疼愛,因此也就更愿意投身于為老服務中去。同時,社會始終致力于增強青年責任感,鼓勵廣大青年積極主動地幫助和關愛弱勢群體,讓他們時刻感受到社會的溫暖的同時鍛煉青年的能力。而便民服務又是最廣泛、最常見的一種服務。調查得知,青年可以通過打掃衛生、社區宣傳、防火防災知識講解等活動參與到便民服務中去,這與其他社區服務相比更便捷也更具可操作性。因此,青年更多愿意選擇社區便民服務。其中最少的就是社區治安服務,僅占統計結果的24.17%
二、經調查走訪得知,青年參與社區服務還有很多問題有待解決。在受調查群體中,有24.17%的青年認為“組織機構不夠健全,管理規章制度不夠完善”是阻礙他們進一步進行社區服務的最大難題。社區針對學生參志愿服務方面的配套措施有所欠缺。目前,很少有社區設置專門的機構對志愿服務進行系統管理, 社會主要通過學校組織對青年志愿者們進行管理。有不少青年反映,在社區的志愿活動中,管理志愿者的社區機構大多為臨時成立的,志愿活動結束后,機構便隨之解散,因此缺乏系統有效的管理制度與人員分配辦法。另外,在收集到的問卷中可得,認為社區服務“單位支持度不夠”的僅占調查總人數的6.67%。這也表明,社區對于青年志愿活動是大力支持的,愿意提供機會讓青年參與到社區服務中去。因此,促進青年社區服務高質量進行的當務之急便是健全組織機構,建立管理規章制度,讓青年的行動更高效更系統的應用到實踐當中。
三、調查問卷顯示,對于是否愿意進行社區服務,93.33%的人是持接受態度的,只有6.67%的人是持拒絕態度的。這反映出大多數青年對于參加社區服務是持積極態度的。在無數前輩的呼吁和帶領下,中國青年將“奉獻”二字深深植入自己的血脈當中。他們“勿以善小而不為”,將自己對社會的熱愛傾注在為社區服務的這一樁樁小事之中。
作為新一代的年輕人,中國青年積極投身于志愿活動中,在社區服務等諸多方面作出重要貢獻,對促進社會高效建設和和諧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青少年對社會生活的貢獻就是青少年社會行為的模塑過程,對于青年的健康成長、專業技能、思想道德素質的提升具有著異常重要的作用和價值。
文字:凝光志愿小隊
圖片:凝光志愿小隊
作者:凝光志愿小隊 來源:曲阜師范大學地理與旅游學院凝光志愿小隊
- 曲園學子實踐走訪,關注社區服務狀況
- 為助力達成構建民主法治、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目標,作為中國青年的我們需要充分了解社區服務在架構社會主義和諧社會
- 01-02 關注:6
- 賡續千年文脈,煥發時代光彩
-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代表著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是中華民族深厚軟實力的體現,是我們文化自信的動力源泉。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要推進
- 01-01 關注: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