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日清晨6點,浙江水利水電學院計算機學院“畬韻尋蹤”實踐團前往麗水市景寧縣鶴溪街道,開啟了一場以“探畬韻千年,共繪鄉村振興畫卷”為主題的暑期社會實踐。此次活動旨在推進畬族優秀傳統文化創新理念落地生根,助力學生樹立休戚與共、榮辱與共、生死與共、命運與共的共同體理念,接受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精神洗禮。

圖為實踐團在中國畬族博物館參觀學習。陳奕舒攝

圖為實踐團成員進行調研訪談。郭蕓蘭 攝
實踐團員們于12點安全抵達景寧縣鶴溪街道,雖烈日當頭,但成員們的熱情絲毫未減,迅速投入到緊張的實踐活動中。他們將調研的第一站選在了中國畬族博物館。該博物館總占地面積26500平方米,是一座集民族藝術培訓、文藝民俗展演、文化休閑娛樂、創作研究、文化經營性活動于一體的綜合性文化標志性建筑,也是了解畬族人文歷史、解讀畬族民俗的重要窗口。在博物館內,實踐團成員與講解員老師親切交流,詳細了解畬族博物館的發展歷程、現狀以及畬族文化傳承所面臨的困境。

圖為極具文化意蘊的畬族彩帶展覽。肖佳儀 攝
自2010年10月免費開放以來,博物館一直致力于展示畬族特色風貌和燦爛文化,深受全國人民喜愛。實踐團成員們跟隨博物館講解員認真學習了畬族的起源與遷徙、環境與聚居、生產與交換、飲食與服飾、社會與風習、信仰與崇拜、文化與藝術等內容,還參觀了畬族各個時代流傳下來的陶瓷器、傳統服飾、生產工具、玉器、木雕等歷史文物,這極大地拓寬了大學生對畬族人文歷史的認知視野。

圖為實踐團成員深入新華小區與本地居民調研畬語傳播現狀。王冰冰 攝

圖為實踐團成員體驗畬族傳統服飾制作。陳思雨 攝
在參觀過程中,實踐團成員還拜訪參觀了畬服名師工作室,體驗了傳統畬服制作。畬族服飾色彩鮮艷,圖案多樣,不僅是畬族文化的象征,更是畬族人民對美的追求和對生活的熱愛的體現。畬服名師工作室藍老師表示:“希望年輕人多去了解畬服,加大宣傳力度,傳承優秀畬族傳統文化”。資料顯示,景寧縣擁有21項省級以上非遺項目、39項市級非遺項目、109項縣級非遺項目,涵蓋畬語、畬族民歌、畬族傳統體育、畬族彩帶編制技藝、大際罐制作技藝(畬祖燒)、畬繡等。然而,現代化進程的加速使畬族文化面臨傳承人老齡化、青少年接觸機會少、資料稀缺等諸多困境,許多珍貴文化遺產正逐漸淡化甚至瀕臨失傳。實踐團成員深刻認識到,作為新時代的青年大學生,有責任也有義務利用所學知識和現代科技手段,為非遺文化的傳承與發展貢獻力量。

圖為實踐團成員在畬服名師工作室合影。陳奕舒 攝

圖為實踐團全體成員合影。任一歡 攝
此次浙江水利水電學院計算機學院暑期社會實踐活動承載著畬族的文化記憶和歷史傳承,團員們以實際行動踐行了“三下鄉”的初心。未來,他們將繼續探索和努力,讓畬族優秀傳統文化在新時代的舞臺上綻放出更加耀眼的光芒,實現文化的生生不息與薪火相傳,為筑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提供有力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