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9日下午,桐鄉市科技中心"電影世界"劇場內琴韻悠揚,浙江財經大學三位學子聯袂演繹的民樂三重奏《蘭亭序》,為義馬村首部兒童電影《餛飩與圓子的故事》首映禮獻上了一場視聽盛宴。來自經濟學院、會計學院和數據科學學院的三位學生,用傳統民樂架起了高校與鄉村文化建設的橋梁。
【精雕細琢:跨學院協作的完美呈現】
6月28日下午,學校藝術樓排練廳內,古箏的悠揚、琵琶的清脆與竹笛的婉轉交織在一起。經濟學院沈辰曄、會計學院林夕、數據科學學院何遠三位同學正在為次日的演出做最后沖刺。盡管來自不同學院,但他們對音樂的執著追求讓這個臨時組合迸發出驚人的默契。
"古箏的泛音部分要再輕靈一些,琵琶的輪指可以更富彈性。"指導老師不時提出專業建議。為了將《蘭亭序》的文人雅韻完美呈現,三位同學反復打磨每個樂句,甚至為了一段16小節的過渡段落排練了二十余遍。林夕的手指已經磨出了水泡,卻依然堅持練習:"我們要用最專業的態度,為觀眾獻上最好的演出。"
【驚艷亮相:傳統民樂點燃首映禮】
29日15時,桐鄉市科技會展中心"電影世界"劇場座無虛席。當三位學子身著傳統服飾登臺時,現場200余名觀眾報以熱烈掌聲。古箏的沉穩、琵琶的靈動與竹笛的清越完美融合,將《蘭亭序》的文人雅趣展現得淋漓盡致。演奏到高潮處,不少小觀眾隨著節奏輕輕搖擺,眼中閃爍著驚喜的光芒。
"太美了!就像看到了古代的文人雅士。"現場一位家長由衷贊嘆。演出結束后,三位同學還特別設置了民樂體驗環節,邀請小觀眾們上臺近距離接觸樂器。8歲的小女孩樂樂在沈辰曄的指導下嘗試撥動古箏琴弦,興奮地說:"我也要學這個!"
【深度互動:藝術交流促成長】
表演環節結束后,三位同學立即投入到社會實踐的調研環節中。他們與參演電影的小演員們展開深入交流,探討傳統藝術與現代影視的結合之道。
"你們練習一首曲子要多久?"電影主演之一的沫沫好奇地問道。"像今天這首《蘭亭序》,我們練習了整整三個月。"林夕的回答讓孩子們發出驚嘆。何遠則借機向小演員們請教表演心得:"你們是怎么記住那么多臺詞的?"輕松愉快的對話中,大學生與小朋友們碰撞出藝術交流的火花。
在電影取景地——具有百年歷史的義馬村老戲臺前,三位同學與小演員們合影留念。竹笛與琵琶的樂聲再次響起,這次是為孩子們即興伴奏電影主題曲,歡快的旋律中,傳統文化與現代影視藝術實現了完美交融。
【薪火相傳:高校助力鄉村文化振興】
"這次演出不僅展示了我們學校的美育成果,更讓我們看到了傳統藝術在鄉村文化建設中的重要作用。"沈辰曄在活動總結中說道。據悉,此次參演是浙江財經大學"藝術賦能鄉村振興"暑期社會實踐的重要一環,后續還將開展更多傳統文化推廣活動。
當《餛飩與圓子的故事》片尾字幕亮起“特別鳴謝:浙江財經大學民樂三重奏”時,這場高校與鄉村的文化對話已然結出碩果。三位學子用琴弦和笛孔奏響的,不僅是千年古曲的雅韻,更是新時代青年傳承文化、服務社會的青春樂章。
鏡頭緩緩拉遠,銀幕上的光影與禮堂內觀眾的掌聲交織,仿佛跨越了時空的界限——從義馬村清晨蒸騰的餛飩熱氣,到長寧街夕陽下即興彈唱的民謠;從非遺傳承人布滿皺紋的雙手,到孩子們跟著旋律輕輕搖晃的笑臉。這一刻,傳統與創新、鄉土與青春,在音符的碰撞中達成了默契。
正如那首改編的《長寧街印象》,既保留了江南絲竹的婉轉,又融入了現代節奏的活力。大學生們帶走的不僅是田野調查的數據,更有一份關于文化根脈的深刻體悟;而義馬村收獲的也不僅是宣傳片的流量,還有年輕人用創意點燃的無限可能。
曲終人未散。當民樂三重奏的最后一個余音消散在夏夜的風中,桐鄉的土地上,更多關于傳承與蛻變的故事正悄然生長。或許未來某天,這些年輕的“文化譯介者”會站在更廣闊的舞臺,但他們的記憶里,永遠會回蕩著義馬村的蟬鳴、炊香,和那片用音樂連綴起來的星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