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深入貫徹傳承弘揚優秀傳統文化相關精神,積極響應非遺保護與創新發展號召,信息科學與工程學院“齊風魯藝·智創非遺”實踐團奔赴濟南、棗莊、濰坊等地,以實地走訪、深度訪談、工藝體驗等形式,探尋非遺技藝傳承保護與文創賦能之路,讓青春力量融入非遺“活態傳承” 。
濟南市,作為山東省省會,坐擁趵突泉、大明湖等人文勝景,也留存濟南戰役等紅色印記,文化底蘊與革命精神交織。實踐團聚焦“非遺傳承與紅色基因活化”,走訪烙畫工作室、非遺糕點企業、校園剪紙課堂、鄉村葫蘆雕刻地,挖掘黨史故事與非遺脈絡,以青春實踐讓文化傳承“活”起來 。
7月10日,實踐團首站拜訪烙畫非遺傳承人孫希才。這位退伍軍人出身的藝術家,現場演示選材、線描、烙制全流程。面對現代多元娛樂沖擊下的傳承困境,孫希才提出 “烙畫課堂進校園 + 融合現代審美” 創新計劃,期望推動傳統技藝走向更廣闊舞臺。實踐團成員親身體驗烙畫制作,深刻體會到非遺傳承中 “守藝” 與 “創新” 需并駕齊驅,傳統技藝既要守住 “根”,也要接上時代的 “氣” 。


走進吉慶源食品科技有限公司,第五代傳承人韓路軍展示傳統糕點制作秘方。交流中,團隊圍繞產品包裝升級、線上營銷推廣、年輕化口味改良等議題深入研討。這種 “老字號 + 新思路” 的實踐,為食品類非遺打破傳承壁壘、實現活態傳承提供了可復制的樣本,讓傳統美味在新時代 “圈粉” 更多年輕人 。


在平安初級中學,長清剪紙第五代傳承人王鑫帶來生動非遺課堂。通過 “折紙 - 畫稿 - 鏤刻” 全流程演示,成員們領略 “一紙千年” 的文化魅力。針對剪紙技藝傳承人斷層問題,團隊與校方探討建立 “非遺社團” 開展日常教學、打造 “數字傳承工坊” 留存技藝數據等創新方案,以青春創意為傳統技藝傳承注入活力,讓剪紙藝術在校園沃土中 “生根發芽” 。


調研長清區文昌街道潘莊村葫蘆雕刻技藝,實踐團了解選材、打磨、精雕細刻全過程,并與傳承人交流。挖掘到傳統工藝可與鄉村旅游結合開發特色文創、借助電商平臺拓寬銷售渠道等契合點,為鄉村振興背景下非遺保護與發展,找到 “傳統 + 產業” 融合的新路徑,讓小小葫蘆成為帶動村民增收、傳承文化記憶的 “金疙瘩” 。


棗莊市,因煤興城,有臺兒莊大戰、鐵道游擊隊等紅色記憶,工礦遺產與紅色底蘊交融。實踐團循著“非遺保護與紅色傳承互促”主線,走訪棗莊泥塑傳承地、市文化館,探尋泥塑守藝堅守,梳理魯南布藝、伏里土陶等非遺發展,讓紅色基因與非遺傳承在新時代煥彩 。
7月16日,實踐團走進省級非遺棗莊泥塑傳承地,拜訪第六代傳承人劉進潮。他完整展示從選泥、塑形到燒制、上色的工藝流程,感慨 “棗莊泥塑是老祖宗傳下的寶貝,再苦再難也要傳承下去” 。實踐團近距離觀察、交流,深刻理解棗莊泥塑傳承脈絡,更體會到非遺傳承需在堅守匠人精神的基礎上,思考創新發展,讓古老泥塑 “講好新時代故事” 。


在山東省科普教育基地、優秀非遺傳習所——伏里土陶甘信祥工坊,實踐團開啟非遺傳承探尋之旅。甘信祥展示黃黏土曬、揉、塑、燒古法工序,談及傳承,他以融入幾何新紋的作品為例,指出“老手藝接上時代氣,需留古樸、添創新” 。實踐團體驗制陶,深知伏里土陶傳承,要守古法技藝之根,注入創新巧思,方能讓千年手藝永續流傳 。


走進棗莊市文化館,魯南布藝、伏里土陶、柳琴戲等代表性非遺展品有序陳列,通過實物與圖文結合,清晰呈現當地非遺發展脈絡。成員趙華鑫表示,此次調研直觀感受非遺傳承中 “堅守傳統” 與 “創新發展” 的辯證關系,為后續結合專業助力非遺數字化傳播,積累了一手素材,讓團隊明白守護非遺既要留住 “根”,也要跟上時代步伐 “開新花” 。

濰坊市,地處山東半島中部,以“世界風箏都”聞名,是膠東、魯中、渤海革命根據地樞紐,風箏文化與紅色基因交織。實踐團緊扣“非遺創新 + 紅色傳承”,走訪濰坊風箏、木版年畫傳承地,聆聽非遺人堅守故事,見證老手藝借文創“出圈”,讓紅色精神借民俗載體傳揚,助力非遺“活態傳承” 。
7月19日,實踐團首站到訪濰坊風箏傳承地,拜訪 “楊氏風箏” 第十六代傳人楊紅衛。她熱情講述濰坊風箏種類,從造型獨特的沙燕風箏到氣勢恢宏的龍頭蜈蚣風箏,詳解每種風箏的寓意與制作工藝。同時分享國際交流經歷,濰坊風箏作為中國傳統文化使者,飛向世界各地,讓更多人感受中國非遺魅力。她強調 “質量是風箏的生命,飛不起來不能算風箏” ,這份對技藝的堅守和對質量的極致追求,深深觸動實踐團成員,明白非遺傳承需以 “匠心” 鑄 “品質” ,才能走得更遠 。

在楊家埠村年畫店 “和興永”,實踐團見到楊家埠木版年畫省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楊乃東。他介紹木版年畫制作講究,選用梨木保證質地堅硬細膩,讓線條刻畫精準流暢、保存長久。交流中得知,如今眾多大公司慕名而來,定制木版年畫開發文創產品、融入品牌設計,老手藝迎來新機遇。楊乃東欣慰的話語,讓成員看到老技藝 “走出深巷、走進生活” 的希望,明白非遺傳承可借助現代文創、品牌合作,煥發全新活力 。

本次“齊風魯藝·智創非遺”實踐,團隊以青春之姿深耕非遺沃土,從濟南到棗莊、濰坊,探尋技藝傳承密碼;更聯動紅色宣講,讓專業知識與紅色精神交融,化作服務社會的溫度。成員們以史料為基、鄉情為脈,把非遺保護理念種進鄉村作坊,將紅色故事送入革命場館,讓“流動傳承課堂”在基層引發共鳴,既深化專業認知,也見證傳承力量的澎湃。
實踐中,團隊在濟南解碼烙畫、糕點、剪紙、葫蘆雕刻的傳承新徑,在棗莊觸摸泥塑、非遺館的守藝堅守,在濰坊探尋風箏、年畫的創新突圍,更借學子宣講隊,于多地紅色場館、社區講臺,串聯黨史與非遺傳承脈絡,讓紅色基因賦能非遺發展,讓非遺故事厚植家國情懷。
校地聯動方面,團隊以實踐為橋,推動非遺傳承與紅色教育基地共建,融合學院專業優勢與地方文化需求,將非遺資源、紅色底蘊轉化為服務地方的創新動能,為后續傳承筑牢平臺。
成果上,實踐足跡遍訪多地,非遺調研與紅色宣講并行,引發廣泛關注。團隊用鏡頭記錄技藝溫度,用文字講述傳承故事,展現信息科學與工程學院學生知行合一、服務社會的風貌,讓非遺傳承與紅色基因傳播在青春實踐中熠熠生輝。
未來,團隊將持續深化實踐,完善“非遺 + 紅色”傳承機制,讓專業所長與青春力量,在守護文化根脈、傳播紅色精神中深度融合,為非遺“活態傳承”、紅色基因永續發展,注入更強勁的青春動能,續寫“齊風魯藝”與紅色傳承交織的嶄新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