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魯浙城鄉地區,探索數字普惠金融發展
鄉村振興是關系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全局性、歷史性任務,是新時代“三農”工作總抓手,也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一項重大任務。今年一號文件在談及“強化農業農村優先發展投入保障”時著重強調了“金融支持”的重要作用。近年來,通過金融機構和有關部門認真貫徹落實鄉村振興戰略部署,農村金融服務的可獲得性明顯提高,而與龐大的農村金融需求相比仍存在一些不足,農村數字普惠金融的發展任重而道遠。2022年12月12日至1月30日,曲阜師范大學管理學院“數農”生巧實踐團于成員各家鄉開展了本次“大數據賦能鄉村振興,數字普惠邁向高質量發展——鄉村振興視角下農村數字普惠金融的發展困境及路徑研究”的實踐活動。本次活動采取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借助線下實地調查,線上實時交流,問卷調查協同海報宣傳等手段助力優化農村數字普惠金融產品和服務的供給。
發放問卷調查,分析認知程度
12月15日,為更全面了解群眾對數字普惠金融的了解程度和關注程度,實踐團隊針對不同群體,通過線上線下多種途徑,利用調查問卷來收集多樣化的信息。線上調查結果顯示,部分居民僅僅對普惠金融略有耳聞甚至不了解。數字普惠金融在助力鄉村振興的發展中也存在一些問題和不足。比如,受制于區域電子商務和金融發展水平,各地農村數字普惠金融發展成效差異加大;數字金融技術率先在發達城市應用和普及,引致城鄉之間的普惠金融發展出現新的分化等等。而隱私保護、數字金融詐騙等挑戰是農村數字普惠金融發展面臨的新問題。
對比“魯”“浙”分析,助力數字經濟發展
山東省的團隊成員分別對省內的農村以及城市的部分地區進行了調查以及實地走訪。在農村地區的調查中隊員發現,有90%的人工資月均收入低于4000,收入均不穩定,并且對于金融服務還比較陌生。但是大部分地區均已被移動寬帶所覆蓋,并且數字化條件基本達到。在城鎮的調查中,當團隊成員問及企業融資問題時,一位個體工商戶說到:“我們個體工商戶運營自己的店面或者企業時,確實最關注的是資金鏈的問題,資金鏈一旦周轉不過來,所有的這些經營活動都運行不下去。”另一位居民說到:“我記得疫情發生后,政府也的確在切切實實地扶持我們中小企業資金的問題,出臺了很多政策幫助我們融資,融資難融資貴的問題得到一定程度緩解但還是更加期待更進一步的解決。”因此,隊員發現人們很愿意嘗試數字普惠金融服務,并且也會積極響應惠普金融政策,但是他們對于這一政策也并不是很了解。所以,團隊成員在調查的同時給人們細心地講解這一政策的相關內容,讓更多的人了解它,達到宣傳的作用。
人均經濟水平較高的浙江省也是團隊調查的省份之一。在經濟如此發達的大省中,城鎮居民的收入較高,可以接觸更多樣化的網絡金融產品,因此人們對金融服務的了解較深,需求也較高。人們不僅會追求金融服務的效率,金融服務的質量對他們而言也同樣重要,很多人會購買多種理財產品以確保自己能獲得收益。
走訪銀行學習,了解助農政策
12月21日,實踐隊員來到青島銀行,向工作人員咨詢普惠金融的相關問題,工作人員耐心的做出回答。近幾年間,通過數字化賦能,青島銀行普惠金融“風生水起”,為服務實體經濟貢獻“青銀力量”。開發適合小微的多層次線上信貸產品是青島銀行逐力數字化普惠金融的重要方向。今年6月,由青島銀行自主研發的首款對公純線上產品“青銀稅e貸”正式上線,這是青島銀行信貸業務數字化、智能化、線上化發展應時應勢誕生的實踐成果。不僅如此,一系列“農耕貸”“助養貸”“家庭農場貸”等興農貸產品扶持轄區特色品牌農業產業、小農戶發展生態業、體驗農業、訂單加工農業增產助銷。
在兩省調查中發現,數字普惠金融在居民日常生活中的影響渠道較為單一,基本僅圍繞微信、支付寶展開,超過半數的居民甚至沒有購買過網絡理財產品,這些狀況都阻礙了數字普惠金融對經濟發展的推動。縱觀鄉村振興戰略的“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五大目標,農村數字普惠金融可以更好地支持農民創新創業。由此可見,打破數字普惠金融政策在農村遇到的僵局,將成為我國市場經濟進一步發展的重要一環。普澤今農,融惠萬家,我們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