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優良家風,正社會風氣
在精神文明建設和社會主義道德建設中,形成和建立良好的家庭美德,培育和發展一種文明、和諧、健康、向上的家風,有著重要的意義。家庭是社會的細胞,家庭美德同良好家風的建設,必將進一步促使社會道德建設的良性運行,推動我國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更好地向前發展。
一般來說,“家風”是一種由父母(或祖輩)所提倡并身體力行和言傳身教、用以約束和規范家庭成員的一種風尚和作風。家風是一個家庭所長期培育和形成的一種文化和道德的集中體現。


圖 家風文化館
本次社會實踐,“禮讓睦邦”隊團隊成員分成兩個小隊,對長柴藝帶領一小隊同學前往黃山就行調研,另一小隊同學分別在各自家鄉采取調研活動。此次調研目的在于發掘了解優秀的家風家訓,傳承發揚美好品質。在本次調研中,團隊成員了解到了各大家族的家風家訓:汪氏祖訓主張“克己復禮,淡泊名利,積善成德。”;郝氏祖訓主張“復學”“治生”。


圖 團隊成員與宗祠負責人合影


圖 葉氏宗祠簡介
通過實地考察,團隊成員切實觀察到優良家風家訓為我們所創造的文化價值。通過與當地負責人的交談,我們也了解到了目前各大家族家風傳承現狀。目前許多古老傳統的盛大家風活動,各大家族甚少舉行,家風活動的傳承主要以家庭內部活動為主,隨著長輩的言傳身教代代相傳。雖然形式有變,但是傳承的內涵卻基本沒有改變且隨著時代的發展不斷精進。在實踐過程中,團隊成員感受到的不僅僅是優良家訓傳遞的文化價值觀,更重要的是也體會到了后人之間無形中傳遞優秀家風品格的人格魅力。在家風文化館,宗祠附近都有一些共同的特點:良好的道德氛圍、健康的思想氛圍、積極的情感氛圍、認真的學習氛圍、節儉的生活氛圍等等。
中國是禮儀之邦,五千年的文化傳承至今,深深銘刻在中國人的心中。每個家庭都有自己的家訓、家規、家風,從孟母三遷到岳母刺字,好的家規、家訓、家風不僅承載了祖祖輩輩對后代的鞭策,也體現了中華民族優良的民族之風。在未來,我們也應該從自己的家庭做起,讓家家有個好家風、家家培育文明人,如此堅持下去,社會的正風正氣就會發揚光大、中華民族的文明程度就會進一步得到提高。
編輯:柳文婷
攝圖:柴藝、任思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