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成語,“磁州窯”也是邯鄲一大名片,山東大學“耘耘”眾生與千古江山社會實踐調研團成員王依桐于8月8日再次前往邯鄲市博物館參觀磁州窯展區。磁州窯是中國傳統制瓷工藝的珍品,中國古代北方最大的民窯體系,也是著名的民間瓷窯,有“南有景德,北有彭城”之說。磁州窯創燒于北宋中期,并達到鼎盛,南宋、元明清仍有延續。窯址在今河北省邯鄲市峰峰礦區的彭城鎮和磁縣的觀臺鎮一帶,磁縣宋代叫磁州,故名。
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產物,不同產物的特點將反映時代真實的生活圖景、人地關系,便于我們更好地了解當時的歷史。此次參觀,便是為了搜集磁州窯遺址相關數據,為后期人地關系的分析做準備。邯鄲市博物館磁州窯展區同樣分為4個部分,分別從起源、特點、各朝發展歷程、制作過程等多個維度全方位對磁州窯進行了介紹。
開篇序章——精美厚重的青瓷
據記載,磁州窯出現在北朝時期,此時鄴城為中國北方的政治經濟中心,這種特殊的地理位置和自然資源使得鄴城西郊的漳滏流域開始生產瓷器,產生北方最早的青瓷窯場。這些青瓷胎體有粗有細,釉色青灰或青黃,半數口部有化妝土,器物厚重而精美。兩晉南北朝時期,彭城、臨水地處中原經濟文化最發達的地區,成為京師鄴城西郊的名勝之地。陶冶技術也趨于成熟,已經燒制出了青瓷和化妝白瓷,完成了由陶向瓷的飛躍。在過去的考古調查中曾發現臨水窯窯址,出土百余件青瓷碗,這些器物有一半以上開始在口部施用白化妝土,上罩以青黃色透明釉,化妝部分顯現出黃白色,這是磁州窯釉陶向化妝白瓷過渡的初級階段。
歷史巔峰——白與黑的競演
在此部分中,我基本了解了磁州窯一千多年的燒造歷史,從北宋的名窯林立,到金代的磁州窯系集大成,再到元代窯器因為形式美觀多樣而成為皇家官府燒造的貢瓷及遠銷海外的商品。期間,解說員詳細介紹了一個人行側臥姿勢的瓷器,它的一只鞋被人為敲掉。“鞋”諧音為“邪”,去鞋有“去邪”之意,可見,窯器體現了古人對好運平安的向往,寄托了人們美好的生活愿望。
北方瓷都——生機勃勃的彭城窯
我們都知道,磁州窯經過多年的發展,最大的用途便是服務于民眾,也就是所說的民窯。陳列的瓷器多用于日常生活,例如花瓶、枕頭、酒缸(還有發酵腌菜的功能)這類。然而,無論是花瓶還是枕頭,瓷器上面除了布滿當代流行的花紋樣式,還有詩詞歌賦,不難反映出那個時代人們的閑情雅致及對文化藝術的高度重視。逼真的燒窯工具石雕,廣角投影的制窯過程,精美的瓷器陳列,可謂是場視覺盛宴!
推陳出新——青花五彩瓷的興盛
明清時期陳列的瓷器外觀上肉眼可見發生了明顯的變化——色彩鮮艷了起來。清朝末期,清政府實行新政,采取振興實業、獎勵工商等系列新措施,及當時中西文化進一步交融,人們思想的變化,對彭城制瓷業產生重要影響。隨著瓷業改良的進行,彭城窯從胎質、釉色、裝飾及成型、燒造工藝等方面都有較為全面的改進。,此后,傳統的工藝技法開始退出歷史舞臺,青花五彩代替了白地黑花,為磁州窯注入新的活力。
此次參觀,我不僅增長了許多有關磁州窯的知識,也發現了邯鄲這座古城更多的歷史魅力。希望可以通過發掘、保護、研究更多的歷史文物來探尋一座城市的歷史價值同時為當今人地應如何和諧相處的問題提供豐富的答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