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障國家糧食安全與服務鄉村振興是西農大的兩大學科使命。為賡續知農愛農、強農興農的使命擔當,助力貧困縣當地農業發展,8月31日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生命學院赴晉陜創業促發展實踐團于暑期赴山西省運城市垣曲縣開展深入的農業調研,探索以小規模大學生團隊為主體、以大學為依托、面向多地區的農業科技推廣新模式的發展潛力。
汲取農業推廣經驗,采訪當地相關單位。
團隊成員首先從官方媒體等平臺學習了農業推廣的相關知識,了解農業推廣的基本程序和注意事項,并從農業推廣的相關實踐活動中汲取實地經驗,設計出完善的采訪方案和調查問卷。在與垣曲縣農業農村局郭備戰局長、王曉波主任的采訪中了解到,垣曲縣有數十萬畝地是山地,種植用地比例較小,目前掌握的山地農業經濟利用方式是培養食用菌,但在技術與經驗的限制下,食用菌微生物環境研究方面有很大空白。除食用菌外,蘋果、梨、葡萄等作物受氣候影響大,后期管理困難,產量低,經濟效益差的問題也未得到解決。在二產方面,近幾年以萬畝紅木杉為原料提取抗癌藥物的后續化工廠建設項目未通過審批。在此次交談中,團隊了解了垣曲縣農業概況,真切意識到解決農民問題、增進農民福祉的重要性。

走訪垣曲鄉鎮機關,深入探聽農情民意。
第三天,團隊深入垣曲縣鄉鎮,前往農業種類豐富的英言鎮。英言鎮地處垣曲縣東南部,東西部為丘陵,水土流失嚴重,土質較黏重,適宜種植小麥、玉米、棉花、煙葉等。作為純農業鄉鎮,英言鎮農業種植范圍廣,其中尤以木耳培育增收致富。在鎮政府,團隊成員采訪到了人大副主席、副鎮長及農科站站長,團隊負責人楊宇喆向政府行政人員介紹了楊凌示范區以農高會為例的各大農業盛會,推薦鎮上種植大戶參會交流,提前交涉了后續團隊的進一步實踐調研,提出并講解了團隊正在籌劃的農科推廣新模式。這一模式受到了政府的歡迎,表示可先將農業推廣試用于種植大戶實踐,政府愿進行全鄉鎮的推廣。其后,在農科站長的帶領下,團隊成員走訪了英言鎮的煙草等作物種植戶,傾聽農民聲音,了解民需民情。

梳理農業推廣信息,合理調整實踐舵向。
9月4日團隊對這次走訪收集到的資料進行了整理。在經過團隊內部討論后,通過學校官網聯系了西農大的鄉村振興學院、生命科學院、農學院、風景園林學院有相關經驗的資深老師,獲得了老師們對于本次實踐的寶貴意見,并基于這些意見,整理出后續實踐階段所需的采訪材料,設計出團隊介紹與農業推廣的詳細資料,調整了面向政府行政人員的采訪方案以及面向種植戶的問卷調查。在探索的路上,團隊始終聽從“把論文寫在中國大地上”的號召,為檢驗農業推廣新模式的可行性,不斷打磨實踐方案和采訪內容,努力交出優秀答卷。

生命學院赴晉陜創業促發展實踐團通過本次為期6天的調研,聆聽了農民心中樸實真切的心聲,真真切切了解到貧困縣區在農業發展道路上下求索的境況,更加堅定了團隊為山地發展謀求新出路,助力農民農業增收,推動貧困縣區脫貧致富,落實農科推廣新模式的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