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城年韻:一場穿越千年的文化對話——濟南春節非遺文化實踐報告
泉城年韻:一場穿越千年的文化對話——濟南春節非遺文化實踐報告
曲阜師范大學傳媒學院
一、實踐緣起:尋找記憶中的年味
當趵突泉畔的臘梅綻開第一縷幽香,濟南老城區的青石板路上開始飄蕩糖瓜的甜香。作為土生土長的濟南人,今年春節我選擇以社會實踐的方式重新認識這座千年古城。在商業浪潮沖擊下,"年味變淡"的感慨不絕于耳,而國家級非遺"濟南皮影戲"傳承人李娟老師的話卻給了我啟發:"真正的年味不在商場的促銷海報里,而在老百姓的手藝里、在古街巷的煙火里。"這促使我以"非遺里的中國年"為主題,在濟南展開為期15天的文化尋根之旅。
二、實踐紀實:觸摸城市的文明肌理
1. 趵突泉燈會里的匠心傳承(1月28日-2月2日)
在趵突泉公園,我見證了省級非遺"濟南花燈"的制作全程。68歲的張師傅帶著徒弟們將2000根竹篾扎成"二龍戲珠"骨架,裱糊的桑皮紙要經過7道桐油浸染。當夜幕降臨,30組主題花燈倒映在"天下第一泉"中,游客們舉著手機拍攝時,我注意到張師傅悄悄抹去眼角的淚光:"現在年輕人看的是燈光秀,但手作的溫度是機器替代不了的。"
2. 曲水亭街的非遺市集(2月3日-2月5日)
大明湖畔的曲水亭街化身非遺長廊。在"濟南兔子王"攤位前,傳承人周秉生老師教我捏制泥胚:兔兒爺的靠旗要45度上揚,金盔要摻入云母粉。隔壁制作的中藥香囊是一位00后小姐姐,她先找來薄荷、艾草、白芷、丁香、藿香等藥材,按照特定比例稱重。接著,將這些藥材一一放入研磨缽中,手持研杵,耐心地將它們碾碎。每一下研磨,都讓藥材的香氣漸漸散發出來。隨后,有課挑出一塊自己喜慶的紅色布料,小姐姐把碾碎的藥材均勻鋪在布料中央。最后,她用五彩絲線將布料收口,精心扎成一個小巧玲瓏的香囊。一個個飽含心意的香囊,將在新年為大家帶來安康與好運 。
3. 章丘三德范村鬧元宵(2月14日-2月15日)
正月十五,我奔赴章丘三德范村記錄國家級非遺"章丘芯子"。9米高的鐵架上,小演員化身"八仙過海",隨著32人抬的芯子臺閣起伏擺動。老藝人范明德告訴我:"這鐵打的行頭傳了200年,每個卡扣都要用古法淬火。"當"芯子"巡游至文昌閣時,村民自發唱起"一祈風調雨順,二愿國泰民安"的古老歌謠。
三、文化思辨:傳統與現代的共生之道
在濟南市非遺保護中心,我查閱到這樣一組數據:全市138項非遺中,43%面臨傳承斷層。但實踐的見聞給了我新的思考維度:芙蓉街的"老濟南油旋"開通抖音直播后,日銷量從200個增至2000個;歷城區"鼓子秧歌"進校園,孩子們改編的街舞版秧歌登上央視春晚。這種創新不是對傳統的背叛,而是文化基因的當代表達。
四、實踐啟示:守護文明星火的三個維度
1. 空間重構: 在百花洲傳統工藝工作站,我觀察到"非遺+民宿""非遺+研學"等新模式,讓老手藝成為可體驗的生活美學。如魯繡工作室將牡丹紋樣融入現代家居設計,訂單排到半年后。
2. 技術賦能: 山東省非遺館的AR技術讓我戴上眼鏡就能看到"濟南皮影戲"的百年變遷,區塊鏈技術則為每件黑陶作品生成數字身份證。這種科技賦能既保護了文化本源,又拓展了傳播邊界。
3. 社群培育: 在長清區馬山鎮,我參與組建了"00后非遺志愿者聯盟"。大學生們用三維建模復原阿膠古法制作工藝,為老字號設計國潮包裝,這種代際傳承打破了"非遺老齡化"的困局。
五、結語:泉水流淌的文化自覺
當實踐結束時,護城河畔的迎春花已悄然綻放。回望這段旅程,從大明湖的晨霧到千佛山的夕照,從老匠人布滿老繭的雙手到少年們閃亮的眼眸,我觸摸到了濟南最深層的文化脈搏。這座"曲山藝海"之城正在書寫新的傳奇:當李清照的"常記溪亭日暮"遇見5G傳輸,當秦瓊的鎧甲紋樣躍上時裝周T臺,傳統文化正以自信的姿態走向未來。這或許就是文明傳承的終極密碼——在堅守中創新,在創新中永生。
曲阜師范大學傳媒學院“探源古藝傳薪火,踐履新潮繼世長”實踐隊 發稿人:高一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