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16日下午,寧波市江北區文教街道永紅社區的活動室內熱鬧非凡,氣氛熱烈。寧波大學法學院“法律大篷車”與法童行小分隊的志愿者們來到這里,為20多名小學生帶來了一場別開生面的校園欺凌主題宣講活動,為孩子們的成長之路點亮法治明燈。

永紅社區的孩子們認真學習法律知識 武亞楠攝
活動在宣講員葉藝講述的“一張紙的故事”中拉開序幕。志愿者將潔白紙張分至孩子們,孩子們專注地在紙上寫下對校園霸凌的認知,稚嫩筆跡里藏著認真的思考。隨后,一張張紙被緊緊揉成紙團,再經小心展開、細細撫平,那些交錯的折痕已深深印在紙面。孩子們低頭望著手中留有痕跡的紙張,小臉上滿是沉思。“這些無法消除的折痕,恰似欺凌給心靈留下的長久創傷。”宣講員的聲音溫和而有力,孩子們抬頭認真聽講,“愿我們都能堅守善意,不做那個‘揉紙團’的人,用溫暖守護每一顆純真心靈的完整。”
接下來,志愿者們詳細介紹了身體欺凌、語言欺凌和社交欺凌等形式。伴隨著動畫片段,孩子們同時也直觀感受到了校園欺凌的危害。

孩子們積極舉手發言,在互動中學習 武亞楠攝
“要是遇到校園欺凌,法律會保護我們嗎?”一個孩子的好奇發問,讓法律科普環節溫情開啟。宣講員微笑著娓娓道來:“《民法典》明確人格權受法律保護,校園霸凌若侵犯人格權需依法擔責;《治安管理處罰法》針對不同年齡段欺凌者制定了差異化處罰規定;《未成年人保護法》更要求學校建立健全欺凌防控制度,確保及時制止和妥善處理欺凌行為。”孩子們聽得專注入神,雖對法條細節似懂非懂,卻都鄭重點頭,一顆顆法律的種子已在純真心田悄然扎根。

志愿者開展情緒“紅綠燈”判斷賽 武亞楠攝
隨后,一場有趣的“情緒紅綠燈”判斷賽讓孩子們對校園欺凌的認知進一步深化。志愿者清晰說明規則:“聽到行為描述后,請舉卡片判斷——紅色代表霸凌行為,綠色代表友好舉動,黃色代表可能傷人的行為,還要說說判斷理由。”當問及“長期給內向同學起侮辱性綽號并孤立”屬于何種行為時,孩子們齊刷刷舉起紅色卡片,一位小女孩認真回應:“這是霸凌,會傷害同學的心。”接連幾個情景辨析中,孩子們積極思考、準確判斷,將正確的應對方法深深記在心里,現場涌動著專注而熱烈的氛圍。
活動接近尾聲,志愿者語重心長地告訴孩子們說:“不是每一句對不起,都能換來一句沒關系。希望大家從今天起,和睦相處,與人為善,拒絕欺凌,從你我做起。”一位參加活動的小朋友興奮地說:“今天我學到了好多知識,知道了什么是校園欺凌,以后我不會欺負別人,看到別人被欺負也會去告訴老師。”

孩子們共同學習法律知識 武亞楠攝
寧波大學“法律大篷車”與法童行小分隊的志愿者們走進社區,這場宣講活動恰如夏日里的及時雨,為孩子們送來法治的清涼與滋養。孩子們在互動中學會了識別與應對校園欺凌,更將法治的敬畏與友善的初心悄悄種進心田。社區見證著這些種子在純真歲月里扎根生長,更期待它們日后枝繁葉茂,讓每一片成長的天地都充盈著愛與溫暖的光芒。

寧大學子與永紅社區的孩子們合影留念 武亞楠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