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財學子:會計學院鳳城青行實踐團泰州早茶文化調研
會計學院:“泰有非遺:穿越時空的文化派對”團隊深入調研泰州早茶文化
8月1日至8月5日,為了了解泰州早茶文化,解鎖城市味道,南京財經大學會計學院“泰有非遺:穿越時空的文化派對”團隊走進泰州老街,穿梭于早茶博物館與傳統點心作坊間,解碼這座城市獨特的早茶文化基因,以青春視角傳承煙火里的味覺記憶。
早茶博物館:品讀舌尖上的文化密碼
在泰州早茶博物館,實踐團成員駐足于泛黃的文字展板前。唐魯孫筆下“酥脆綿軟”的鱔魚脯、梅蘭芳故鄉早茶里“清鮮淡雅”的燙干絲,隨著講解在眼前鋪展開一幅味覺長卷。“千絲細如發,高湯潤古今”,展板上干絲制作的手繪插畫,從選豆、煮漿到切絲、調味,還原傳統技藝的細膩。成員們俯身端詳老照片里的茶肆煙火,觸摸“早茶興城”的歷史脈絡--這不僅一日之晨的飲食儀式,更是泰州人慢生活哲學的載體。
點心作坊:見證傳統技藝的溫度
穿過古街石板路,文化團踏入點心作坊。玻璃窗后,師傅們身著圍裙,揉面、捏褶、烘焙行云流水。揉面的力道藏著經年累月的經驗,黃橋燒餅在烤箱里慢慢上色,麥香混著芝麻香彌漫作坊。“面團要‘醒’出韌性,酥皮得‘疊’出層次”,師傅邊演示邊分享:“老手藝要守住,也得讓年輕人嘗出里頭的心意。”成員們觀察面團在掌心蛻變,見證黃橋燒餅從潔白的面團到金黃酥脆的過程,觸摸到傳統美食背后的匠人溫度。
老街實踐:青春賦能文化傳承
實踐團在老街牌坊下集結,“探尋早茶文化”的足跡串起博物館與作坊。成員們采訪老街食客,記錄“一茶三點”(燙干絲、蟹黃包、魚湯面、脆燒餅)的早茶標配;協助商家設計文創包裝,把早茶故事印上帆布袋;還嘗試用短視頻記錄早茶制作,讓“泰州味道”通過鏡頭傳遞更遠。“原來一碗魚湯面,藏著水土、技藝和人情,”文化團成員感慨,早茶文化是活態的傳承,需要年輕力量注入新表達。
未來展望:讓早茶香氣飄向更遠
從博物館的文化沉淀,到作坊里的手藝堅守,再到老街的青春實踐,“泰有非遺:穿越時空的文化派對”團隊成員以“三下鄉”為契機,解碼泰州早茶的文化密碼。未來,他們計劃搭建“線上+線下”傳播矩陣:線上運營早茶文化專屬公眾號與短視頻賬號,定期推送早茶故事、制作教程、探店視頻,邀請泰州早茶非遺傳承人開展直播,讓全國網友云端感受技藝魅力;線下策劃“早茶文化進校園”活動,在校內舉辦泰州早茶品鑒會、文化宣講會,把泰州早茶的煙火氣帶進青春校園。同時,助力泰州本地打造早茶主題研學路線,串聯博物館、作坊、老街,讓游客沉浸式體驗從文化溯源到美食制作的完整脈絡,以青春創意為筆,續寫泰州早茶傳承新篇,讓“早上皮包水”的城市記憶,在新時代展現新的活力。
通過此次調研,“泰有非遺:穿越時空的文化派對”實踐團成員深知,傳承泰州早茶文化是一場持續的接力。這場味覺與文化的雙向奔赴,讓傳統技藝在青春視角下煥發新活力,也讓“早上皮包水”的泰州記憶,在傳承中續寫煙火篇章。(通訊員 陳辰 竇瑤璐)
社會實踐活動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