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弘揚和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紅色革命精神,桂林航天工業學院“紅色文化尋蹤”社會實踐隊在2025年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中,以“桂林地區紅色革命遺址傳承現狀調研實踐”為主題,前往廣西桂林市疊彩區開展實地調研。本次調研聚焦八路軍桂林辦事處紀念館,通過實地參觀、資料收集和思考交流的方式,追尋紅色足跡,探究革命遺址的保護現狀與社會價值,進一步增強青年大學生的文化自信與歷史責任感。

(黃雪梅、張秦供圖)圖為八路軍桂林辦事處
歷史回顧:桂林與八路軍的紅色交集
八路軍桂林辦事處紀念館坐落于疊彩山下,原為抗戰時期中共中央南方局在桂林設立的重要聯絡機構之一,是中共中央與國民黨桂系當局聯系、宣傳抗戰主張、動員地方資源的重要據點。它不僅為八路軍前線輸送了大量物資、情報和人員支持,也在全國范圍內起到了鼓舞抗戰士氣、團結民族力量的關鍵作用。
這一歷史節點,使桂林這座文化古城在近現代中國革命史中具有不可忽視的地位,也為后人留下了寶貴的紅色文化遺產。作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八路軍桂林辦事處紀念館如今不僅是一處教育基地,更是一座承載民族記憶的精神殿堂。
(黃波、農幫師供圖)圖為實踐隊員在紀念館參觀圖文
實地調研:重溫歷史現場感悟革命精神
實踐隊于7月25日啟程前往紀念館,開展以“遺址傳承現狀”為核心的調研參訪活動。盡管沒有機會與游客或工作人員進行深入交流,但通過系統的參觀與對展陳內容的觀察,我們仍然獲得了豐富的信息與啟發。
紀念館整體由數座民國時期建筑組成,館內展區依主題劃分,包括“建立桂林辦事處”“聯系黨政軍民各界”“支援敵后抗戰”“統一戰線建設”“文化抗戰與宣傳”“中共南方局的指導”等多個部分。實踐隊員在參觀過程中逐一記錄各類實物與資料的擺放情況,深入了解每一處展區背后的歷史背景。
尤為引人注目的是館內保存完好的辦公用具、信函文稿、抗戰時期的報刊雜志和書信手跡等文物。這些展品雖靜默無聲,卻生動再現了當年抗戰時期八路軍在桂林開展工作時的真實情景,使隊員們仿佛穿越時空,與那一段崢嶸歲月遙相呼應。
在參觀過程中,隊員們特別注意到展館中有關侵華日軍暴行的陳列部分。相關展區通過圖文、影像及史料對侵略者在華南地區,特別是廣西一帶的燒殺掠奪行為進行了揭露。大量無辜百姓遭受慘無人道的屠殺,城鎮被焚、物資被劫、婦女兒童遭受迫害,日軍甚至在撤退時對村莊實施“焦土政策”,留下的是斷壁殘垣與滿目瘡痍。館內一張記錄當年桂北鄉村慘狀的黑白照片,深深震撼了每一位隊員的內心。歷史不容遺忘,苦難必須銘記,正是因為有了這段血與火的沉痛記憶,才更突顯出八路軍辦事處在堅守民族尊嚴、組織地方抗戰中的關鍵作用,也讓我們更加理解紅色文化中所蘊含的民族抵抗與自我救贖的深刻力量。
(趙財義,陳偉奇供圖)圖為實踐隊員在紀念館參觀之日軍暴行
此外,隊員們特別留意到紀念館的展陳方式及文物保護狀況:展品多采用玻璃柜封存,配以文字介紹與圖像復原;整體布展邏輯清晰,環境整潔有序,具有較強的參觀引導性和歷史還原感。但在數字化展示、互動體驗以及青少年教育導向方面仍有一定提升空間。
文化觀察:紅色遺址的社會意義與傳播現狀
通過實地調研,我們不僅加深了對八路軍桂林辦事處歷史價值的認識,也對紅色文化在當代社會中的傳播現狀形成了初步分析。
首先,紀念館作為一個紅色文化傳播的重要陣地,其功能不僅在于保存歷史文物,更在于喚起公眾對革命精神的情感共鳴與歷史認知。從現場參觀情況看,該館整體開放良好,展陳內容豐富,具有較強的教育意義,是當地青少年紅色教育和黨員干部培訓的重要基地。
然而,實踐隊員也注意到,紀念館在當代傳播媒介利用方面相對傳統,線上展示資源匱乏,未能充分利用短視頻、虛擬導覽等形式擴大影響力。同時,針對年輕群體的互動策展設計也相對欠缺,不利于培養“數字時代”背景下的青年文化認同。
針對這些問題,隊員們在參觀結束后結合專業所學展開交流討論,提出了多項可行建議,如開發紀念館的微信公眾號小程序、建立線上展覽館、增設AR互動體驗區等,力圖推動紅色遺址在新時代語境下實現“活化傳承”。
實踐反思:賡續紅色血脈,擔當青年使命
本次“桂林地區紅色革命遺址傳承現狀調研實踐”不僅是一段跨越歷史與現實的時空之旅,更是一次深刻的精神洗禮與思想升華。在無數革命先烈曾經工作和生活過的地方,我們親眼見證了紅色記憶的凝固與流動,也進一步體悟到新時代青年應當如何繼承與弘揚紅色文化。
在當前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大背景下,革命遺址的保護與傳播不應僅僅停留于歷史層面,更應融入當下社會發展與青年思想教育中。我們這一代青年大學生,有責任也有能力在實踐中感悟歷史、守護文化、講好中國故事。
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言:“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我們通過本次調研,更加堅定了文化自信,增強了歷史責任感。未來,我們將繼續發揮專業優勢,積極參與文化傳承與創新工作,用青年的熱情與智慧,助力紅色文化在新時代煥發新活力。

(黃雪梅供圖)圖為實踐隊員在紀念館合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