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福建師范大學文學院“紙路原鄉”實踐隊分城鄉雙線,赴福州、泉州、漳州三地開展閩臺“遷臺記憶”檔案調研,聚焦遷臺家族檔案保護與記憶傳承,探索兩岸共同記憶創新傳承模式,為增進兩岸情感聯結助力。
館閣藏珍:溯閩臺淵源之根
實踐隊首站走進福州,在福建臺灣會館,科舉文物與家族檔案展現兩岸文脈相連。在福建省檔案館,隊員學習《福建省閩臺關系檔案保護條例》,認識到官方檔案對印證“兩岸同屬一中”的基石作用;轉戰泉州,中國閩臺緣博物館的遷臺族譜、家書等史料,呈現國家級平臺“講好兩岸故事”的實踐。而泉州市檔案館的涉臺檔案,恰恰印證泉州作為“海絲”起點在閩臺經貿、文化往來中的重要地位;漳州東山縣檔案館內,《閩臺家書故事集》主編李鴻耀副部長詳述家書收集歷程,強調民間檔案是兩岸直接情感紐帶,縣檔案局林局長呼吁青年參與檔案文化活化傳承。
宗親續脈:連兩岸血緣之紐
晉江粘厝埔粘氏宗祠,老族長介紹粘氏遷臺分支在臺灣彰化形成同名村落,為閩臺族群融合提供樣本;夜訪譜牒研究會,周儀揚會長分享兩岸譜牒整理成果,也提及人才匱乏、傳承方式待創新等困境,堅定表示“守住譜牒根脈”;漳州平和縣埔坪村林氏宗祠,理事長展示兩岸合修族譜,展現宗祠作為“遷臺記憶”活態載體的生命力。
史痕銘心:證同胞離合之實
在“海峽第一村”晉江圍頭村,村黨委書記洪水平以“五緣”學說闡釋閩臺關系,指出“通訊方式在變,血脈親情不變”;漳州東山縣寡婦村展覽館,初任館長黃鎮國講述村莊因男丁被擄臺得名的歷史,分享自己前半生代筆寄信、后半生普及歷史的經歷,讓隊員深刻體會檔案保護對銘記歷史、珍惜團圓的意義。
薪火相傳:拓記憶傳承之路
平和縣遷臺記憶展示館,臺胞設計師李志章介紹VR重現遷臺場景、文創產品活化檔案的實踐;坂仔鎮臺胞創業就業服務中心,隊員與小朋友開展“閩臺家書故事會”,探索記憶傳承“從娃娃抓起”。調研后,實踐隊聯合當地打造文創IP:兩岸家書二維碼明信片(掃碼聽閩南方言讀家書)、沉浸式劇本殺《紙路·1949》,以大眾喜愛的形式活化“遷臺記憶”。
此次實踐,隊員走過12處實踐點、采訪10余位專家,深刻體悟閩臺“同根同源”。實踐隊將持續挖掘兩岸共同記憶,為深化兩岸融合注入青春動能,書寫“兩岸一家親”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