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來手抖不一定是帕金森,腸道不舒服也可能和這個病有關?今天真是學到了!”社區張大爺攥著剛領的科普手冊,拉著志愿者追問細節。10月26日,湖北醫藥學院“智菌帕克”項目團隊聯合社會科學普及志愿服務隊,依托學校健康集市活動走進社區,一場聚焦帕金森病的健康科普活動,讓專業醫學研究從實驗室“走”到居民身邊,成為實用的健康指南。
作為專注于腸道菌群與帕金森病關聯的團隊,“智菌帕克”的志愿者們摒棄專業術語,將科研成果轉化為居民聽得懂的“生活語言”:用“吃飯沒胃口、排便不順暢可能是早期信號”解釋腸道菌群紊亂與疾病的關聯,用“手抖、動作變慢別不當回事”拆解典型癥狀,還現場演示肢體靈活度自測動作。
除了生動的知識講解,團隊還帶來了“帕金森病個體化用藥公眾認知問卷”,在互動交流中收集居民的健康認知情況。短短2小時內,就回收有效問卷50余份,調研數據讓團隊既看到了科普的必要性,也明確了后續的發力方向:僅12%的受訪者了解腸道健康與帕金森病的關聯,多數人不知道便秘、胃排空延遲等腸胃問題,可能是帕金森病影響自主神經系統或藥物副作用導致的;超七成居民存在“只有老年人才會患病”的認知誤區,忽視了疾病可能存在的年輕化趨勢;還有部分居民對帕金森病的非運動癥狀一無所知,殊不知除了肢體癥狀,該病還可能伴隨認知障礙、失讀等問題。“這些認知盲區,正是我們科研與科普的核心發力點。”團隊成員表示,這份調研結果不僅為后續精準科普劃定了重點,也為“智菌帕克”項目的臨床轉化提供了真實的民生數據參考,讓科研更貼近群眾需求。
活動現場還設置了互動體驗區和咨詢服務區,志愿者們一對一為居民解答疑問。有阿姨擔心自己長期便秘是否有健康風險,志愿者詳細詢問了癥狀持續時間、大便性狀等情況,結合專業知識解釋:“便秘可能由腸道蠕動減緩、菌群失衡等多種原因引起,若持續數周不緩解,建議及時到消化內科或神經內科檢查,排除神經肌肉疾病相關影響”,同時給出了增加膳食纖維攝入、每天飲水2000-2500毫升、適量運動等緩解建議。還有居民現場跟著志愿者學習肢體靈活度自測,遇到動作不標準的地方,志愿者耐心指導糾正,讓大家在家也能開展初步自查。
從實驗室到社區集市,“智菌帕克”團隊讓醫學研究走出了論文,變成了居民能聽懂、用得上的健康知識。活動結束時,不少居民主動加了志愿者的聯系方式:“以后有這樣的科普,一定要通知我們!”團隊負責人表示,后續會定期開展社區健康沙龍,把“智菌帕克”的研究成果持續轉化為居民的“健康護身符”,讓科研的溫度真正傳遞到每一個家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