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深入了解東營市農業高新技術示范區生態農業的各項技術的發展,山東理工大學融綠青東實踐團與五位老師于7月23日一同前往東營農高區室內試驗基地參觀學習。

圖為實踐團成員在農高區門口合影留念 中國青年通訊員 李勇 攝
在工作人員的帶領下,實踐團成員和五位老師開始了一天的參觀學習。首先我們通過觀看視頻的方式了解農高區的發展史和最新成果。

圖為實踐團成員與老師在農高區實驗室觀看視頻 中國青年通訊員 李勇 攝
看完農高區發展史與科技成果,我們感觸很深,因為實驗室的研究員的不斷努力,才能度過瓶頸,才有了現在的科技成果,真是令人敬佩。
工作人員先帶領我們先參觀了農機,我們參觀了農機的發展,從第一代金屬履帶式農機到第二代中大馬力輪式拖拉機已經是有了很大的發展,農高區的研究員們現在在研究的是第三代智能技術為核心的無人駕駛智能拖拉機。為了更好地研發三代農機,他們在黃三角農高區落地了山東中科智能農業裝備技術創新中心,由四位院士領銜和24個博士團隊,以及一個百余人的研發隊伍,聚集了中科院內十個院校以及六家院外高校。最后農高區要實現由制造商向服務商轉型,形成一個全國可復制可粘貼的一個工作模式,向全國進行一個商業化的推廣,打造耕種管收全生命周期農事作業綜合服務企業集群。

圖為實踐團成員與老師以及工作人員在農高區實驗室農機前拍照 中國青年通訊員 李勇 攝
隨后,我們一同參觀了養蜂技術,農高區主要研究方向是將野生熊蜂代替人工激素點花授粉,充分利用了我國擁有的非常豐富的野生雄峰資源。他們將野生雄蜂收集來放到種子資源庫里,進行基因編輯,馴化改良,基因優化,研發出了我國第一個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雄蜂,并將它命名為中科雄蜂,目前中科雄蜂已經商業化。另外,平臺形成授粉預防監測治療四位一體的綠色防控體系,有傳感器實時監測,可以自主的投喂,給蜜蜂喂食花粉,加上糖水,給他打掃衛生,都可以通過機器去操作,代替了人工,這個是與農機合作共建,擁有自己的知識產權。主要瞄準的是未來無人化工廠的建立,這樣就可以更加標準化,無人化的去生產,降低生產成本。他們的養蜂技術真的是非常先進了,期待農高區生態農業的進一步發展!

圖為實踐團成員與老師在農高區實驗室觀看養蜂技術 中國青年通訊員 李勇 攝
最后,我們一起參觀了實驗室的育種技術,為了解決鹽堿地蟲害多,育種周期長,產量低等問題,黃三角農高區牽頭,中科院主持設計聯合共建了三十余種體系,該平臺建成于九月中旬,目前已經有多家中科院的育種團隊入駐實驗,苜蓿、燕麥、甜高粱、甜玉米等八種植物,6500份植物材料正在研究中,計劃三年內服務培育苜蓿,燕麥等耐熱耐澇耐旱高產優質特色植物新品系20個以上,新品種五個以上。黃三角國家農高區將堅定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農業科技創新重要論述和市場能夠需重要指示要求,牢記把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中國手中,重要是努力為全國鹽堿地綜合利用,確保國家糧食安全作出積極貢獻。

圖為實踐團成員與老師在農高區實驗室參觀育種室 中國青年通訊員 李勇 攝
農高區近些年的發展大家都有目共睹,對于促進我國農業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多條腿走路,東營市依托黃三角農高區走出了一條鹽堿地生態高效農業發展的路子,昔日的“不毛之地”正變為年輕的“希望之地”。
通訊員:張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