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農助產襄陽行——華中農大學子赴湖北襄陽開展暑期社會實踐
華中農業大學“助農助產襄陽行”項目支隊為全面了解襄陽市“鄉村振興”計劃發展成果,與7月13日至20日前往湖北綠神農業科技有限公司、湖北農家福種業股份有限公司、襄陽樂峰糧油有限公司、院士專家工作站、綠神農業“稻+N”研學基地進行了走訪、參觀和調研。
襄陽市是農業大市、糧食大市。用0.35%耕地生產全國近1%的糧食。糧食總產占湖北省1/5,是湖北省唯一的百億斤糧食產能大市。而水稻作為其第一大糧食作物,常年種植面積3500萬畝,總產380億斤,種植面積和總產分別位居全國第6位和第5位,是國家重要的糧食生產基地。恰逢本校近年同襄陽市政府簽署多項戰略合作協議,助力鄉村振興,作為新時代的農科學子,在老師的指導,師兄的帶領下,深入糧食生產一線,對襄陽水稻產業進行的調查研究和學習考察,本次實踐將在社會實踐活動中,能夠將所見和所學相聯系,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弘農學,揚國光!
襄陽市智能農業示范服務中心和綠神農業稻+N研學基地,了解并學習了當地農業發展的經驗和成果,走進襄州區張家集鎮何崗村,迎面而來的是徐徐微風,映入眼簾的是一片片綠油油、金燦燦的稻田,這里的稻田不僅整齊劃一,而且處處體現了現代農業的發展成效。湖北綠神農業科技有限公司推行出“水稻+N ”的生態種養模式,這種新模式改變了傳統種植業的單一性,充分利用稻田的光、熱、水及生物資源,實現復合循環式生產,提高了土地產出效益。
水稻發育過程氣相數據采集,在師兄的教導下,進行采氣工作,先將桶狀儀器完全覆蓋兩株水稻,完全遮光并使其與外界氣體不再接觸。等待30分鐘左右,通過溫度計記錄儀器內的氣體溫度,同時通過三通閥獲得儀器內的氣體,同時記錄桶高。之后每隔八分鐘左右重新進行吸氣和測溫工作,一共進行五輪。
在獲得數據后,可以根據溫度和桶高(用于氣體體積計算),獲得儀器內溫室氣體(包括二氧化碳、甲烷等)的濃度。同時,從儀器內吸取的氣體在后面會利用氣相色譜儀進行進一步的檢測。綜合以上數據便可以清楚地知道水稻品種的碳排放量等各項生理指標。
在水稻育種研究中,植株表型參數至關重要,而在眾多表型參數中,株高一個很重要的參數。基地條件有限,本隊此次測量采取的是傳統的表型數據獲取方法,利用尺子進行人工測量,這種方法雖然存在一定誤差,但是勝在經濟。盡管每片秧苗只選取了十株作為觀察研究和記錄對象,但三塊水田加起來的工作量仍舊不小,我們足足忙活了一上午,每個人的身上也或多或少沾了泥,據師兄描述他每隔十天左右就要來測量一次數據,請工人一起下田工作,辛苦程度可見一斑。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共同克服炎熱環境,沒有絲毫抱怨,圓滿完成了稻田的表型記錄任務。
經過此次社會實踐,成員們深刻認識到,農業,絕不單純只是一個經濟學意義上的產業,他是端牢“中國飯碗”的根源和基石,是稍不留神就容易被“卡脖子”的國家命脈,是關乎國家生死存亡的核心利益。我們新一代農學人應肩負“弘農學,揚國光”的使命,不僅要努力學習農業先進知識,打好理論基礎,更要腳踏實地,立足實踐深入一線,真正意義上與農業發展同呼吸!
- 領略現代農業風采,筑夢智慧農業未來
- 為領略現代農業風采,提升自身對農機的認知,華中農業大學植物科學技術學院赴湖北省襄陽市暑期社會實踐團來到襄陽市襄州區東風井關農業
- 08-31 關注:0
- 蚌埠十六中學:情暖童心,筑夢未來
- 近日,國際經濟貿易學院“情暖童心,筑夢未來”暑期社會實踐團隊的師生走進蚌埠第十六中學小學部,開展教育幫扶留守兒童活動。為那里的
- 08-30 關注:3
- 疫起向前,助力餐飲業發展
- 受疫情影響,全國多地餐飲行業多次遭遇“寒冬”。為了解疫情下餐飲業實體經濟現狀,幫助餐飲業商家重燃往日生機,恢復經營活力,中國石
- 08-30 關注: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