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與傳承齊飛,文化與科技同在
創新與傳承齊飛,文化與科技同在
中國青年網日照12月31日電(通訊員 李帆雅)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九次集體學習時強調,要堅持守正創新,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同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展示中華民族的獨特精神標識,更好構筑中國精神、中國價值、中國力量。在五千多年文明發展中孕育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積淀著中華民族最深層的精神追求,是一筆內蘊深厚、歷久彌新的精神財富,為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發展壯大提供了豐厚滋養,然隨著時代的發展,傳統文化也需要符合時代要求才能歷久彌新。為探索優秀傳統文化的創新方式,讓傳統文化不斷釋放活力,在新時代綻放更加璀璨的魅力。曲阜師范大學管理學院文瀾潮生實踐隊于12月5日至12月30日前往山東省濟南市、日照市等地進行實地調研。
制作調查問卷,線上征集看法
為了解契合國家發展重大戰略和行業現實需求的創新新形態,探索創新性強、影響力大、效益好、示范引領效果突出的綜合創新成果,挖掘我國寶貴文物和文化遺產的多重價值,傳播更多承載中華文化、中國精神的價值符號和文化產品,推動傳統文化“活起來”。12月21日社會實踐隊員圍繞傳統文化與現代化結合制作并發放了調查問卷,采訪的問題有對當前國潮產品發展的建議、數字藏品的價值等線上沉浸體驗,探索文物新路徑疫情常態化防控以來,不少博物館加快探索數字化技術的常態化運用,通過線上數字傳播渠道,解決線下實體展覽“限流”之困,讓觀眾在家也能“感受博物館的力量”。觀眾不僅能全景式地走進博物館,還能多角度、多形式、多感官地了解藏品信息。過去,人們趴在櫥窗前都不一定能看得清楚的展品細節,現在動動鼠標就能輕松“解決”。此外,一些線上系統還會提供關聯展品乃至相關學術論文,進一步豐富觀眾觀展的體驗。數字技術還讓觀眾與藏品在無限的網絡空間中展開一場跨越時空的“對話”,更好地了解過去、展望未來傳播傳統知識,筑牢文化之基全國人大常委會原副委員長許嘉璐曾有形象表述:“優秀傳統文化不是擺設,不是只供學者研究的對象,而是養成民族靈魂的最好營養。如果一種文化產品只存在于博物館中,一種文藝形式只存在于舞臺上,那么就可以說,它們已經死亡了。同樣的道理,如果傳統文化只存在于學者的書齋里或研討會上,那么也可以說,它已經死亡了。”活的文化在哪里呢?許嘉璐的答復是:“文化活在街道上、家庭中、人心里。”
- 創新與傳承齊飛,文化與科技同在
- 中國青年網日照12月31日電(通訊員 李帆雅)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九次集體學習時強調,要堅持守正創新,推動中華優秀傳
- 12-31 關注:0
- 弘揚光榮傳統,賡續紅色血脈
- 2020年7月22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吉林考察時講過:“我們一定要牢記革命先輩為中國革命事業付出的鮮血和生命,牢記新中國來之不易。創業難
- 12-28 關注:24
- 東方文化之源,當代修身之所
- 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命脈,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源泉
- 12-26 關注:28
- 助力防范電信詐騙,我們在行動
- 近幾年來,互聯網的高速發展,人與人之間的交流更方便及群眾的文化生活日益豐富等優點不計其數,但是網絡給群眾帶來便利的同時
- 12-25 關注: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