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4日-7月15日,中國計量大學標準化學院“紅日”暑期實踐團來到寧波,通過參觀紀念館、學習黨章、開展調研等方式對寧波精神文明建設進行了實地考察。期間,追尋紅色記憶“紅日”行動實踐團認真規劃了實踐線路,提前與當地負責人聯系并預約,追尋寧波各地革命時期的發展歷程,深入挖掘紅色基因。
實踐團將第一站選在了大革命時期中共寧波地委舊址。據負責人介紹,紀念館前身為啟明女中所在地絲巷弄星云坊,在1925年中共寧波支部成立后成立了獨立支部。實踐團以檔案文獻為依據,以歷史文字為載體,追溯寧波早期團組織的艱難奮斗歷程,在負責人帶領下回顧黨組織的百年輝煌。其間,實踐團見證社會團體入黨儀式并對其進行采訪,交流了黨日活動的意義,豐富了實踐活動內容,提升了實踐團精神素養。
圖為實踐團在寧波地委舊址紀念館
在鎮海口海防歷史紀念館,實踐團隊員集體報名了志愿活動,主動幫助場館接待參觀游客,通過行動表達了對此次參訪的認真態度。實踐過程中,成員們通過在場館各處整理史料,參與精神文化宣傳片拍攝,跟隨講解員隨行介紹等方式,學習了每件藏品背后的海防故事,認識到了文物的精神價值,對紅色紀念館的傳承和教育意義有了更深刻的感悟。

圖為實踐團成員在志愿活動中
為了豐富對寧波工人運動的了解,實踐團來到寧波總工會舊址。作為記錄寧波工人運動歷史的文化性、紀念性場館,這里承載著時代的記憶,留存著許多紅色故事。參觀過程中,實踐團代表向場館負責人詢問其對場館教育意義的看法。她表示:“這里不僅僅是一處有寧波特色的建筑,更是一處紅色教育基地。它所承載的歷史,值得我們深入學習,汲取力量。”
實踐活動第四天,也是七七事變周年紀念這天,實踐團將獨特的回憶留在了寧波樟村四明山烈士陵園。在這里,實踐團成員們感受到革命先烈的崇高民族氣質,革命精神和高尚風范,這些精神財富堅定了其珍惜和平的心愿,提升了其不斷前進的精神動力。在這丹山赤水之間,實踐團不由地感慨:未竟之業,代有傳人。實踐進程逐漸推進,實踐團來到張人亞黨章學堂,將過去與現在相串聯。習總書記曾在這里參訪時問道:“那個人(張人亞)后來怎么樣了?”帶著這個問題,實踐團翻閱了館內相關書籍,學習了黨章的修訂歷史,并體驗了知識問答進行知識鞏固。結束時,實踐團隊員發表感想:“歷史是最好的老師,我們重新溫習了家國情懷,深切體會了信仰的力量。這是一次精神觸動,更是一場精神洗禮。從這里我們知道:理想信念,是一個人,一個政黨乃至一個民族生命力的源泉,在無形無影之間集聚著強大的力量。”
圖為實踐團代表在館內寫下實踐感悟
經過修整,實踐團來到曾經的革命前線——浙東革命根據地舊址群。四明山作為革命時期重要革命基地,留下了許多珍貴的文化遺產。曾有無數革命烈士在這里拋頭顱、灑熱血,留下了中共浙東區委舊址、浙東行政公署舊址、浙東抗日軍政干校舊址十余處紅色革命遺跡。由此梁弄被稱為“浙東延安”。實踐團成員分散在古老的建筑群中,面對真實的抗戰遺物進行了深刻討論。壁畫、木方桌、小黑板,生動的場景渲染下,實踐團成員們對革命精神的信仰更加堅定。
實踐團長達七天的“追尋紅色記憶”之旅在壺潭結束,實踐團拜訪了壺潭革命老區的村委會值班主任,詢問了壺潭發展狀況和作為紅色基地的時代意義。主任說:“如今的壺潭作為奉化僅存的幾處革命時期交通聯絡站之一,已成為寧波一處重要的中共黨史教育基地,接待各方來者,發揮著資政育人的作用。”他還提到,每年溫度適宜的季節,有很多團隊,像我們一樣自發前來學習革命精神,旨在讓烈士精神在新的時代再次煥發光芒。

圖為小隊在奉化溪口調研
這次紅色之旅,“紅日”行動實踐團不僅參觀了紅色歷史,還看到了革命老區在新時代的現實意義。各個地區的紀念館都在以自己的方式保存著點滴歷史,為一代又一代青年講述那段崢嶸歲月,“一種精神,穿越歷史,輝映未來”,實踐團從中獲得了很多人生啟迪,吸取了寶貴的精神營養。作為革命的后繼者,新時代的青年乘上時代新風,正在以接班人的使命和擔當,為和平時代的發展貢獻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