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深入了解湖北非物質文化遺產,探尋湖北黃石陽新縣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布貼的魅力。7月3日湖北第二師范學院“拾遺”社會實踐志愿服務隊前往陽新文化館,跟隨陽新布貼傳承人進行一周的技藝學習。
正值盛夏,志愿者們乘坐從武漢通往陽新的高鐵,跨越一百多公里來到陽新。烈日當空,志愿者揮灑一路汗水,堅定信念只為探尋陽新布貼的魅力。
初識:布貼一針一線,展現民生百態
陽新縣將這一瑰寶文化貯藏在了遠離鬧市的陽新文化館里,從作品展廳陳列的展品和傳承人胡芳話中了解到一個比較完整的陽新布貼介紹。
布貼又叫做“粘花”,是由勞動人民勤儉持家縫補衣物衍生而來的民間藝術。1985年由尹關山發現了布貼,在2008年布貼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陽新布貼最早是用裁制新衣的邊角布料,通過勞動人民的奇思妙想,經過簡單的繪圖、縫合、刺繡和鎖邊制作成有浮雕效果的布藝作品,歷史悠久,是民間勞動人民藝術的結晶。從童裝到童玩,從婚嫁到生活,從工藝到家用,處處可見布貼的存在。
布貼之所以叫做布貼,妙就妙在“貼”字。胡芳向志愿者展示了一段她制作布貼過程的視頻:制作虎頭帽,先用拓印紙把虎頭帽各個部分細致地用石灰拓片勾勒形狀,選取彩色的布片進行層層粘貼、剪切。固定好的彩色布片集合在素色的布上,就算完成了最開始的工作。穿針引線,將雜亂的密線捋平,在繩尾打一個小巧的結,調整、縫邊、繃直、剪斷。針線在布料上上下穿梭,繞邊縫制。融合刺繡的手法繡上花紋,一個適合小孩子帶的虎頭帽就制作而成。用布貼做成的虎頭帽,表面花紋起伏,活靈活現。
傳承:布貼傳承陷入困境,青年學子助力傳承
布貼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距今也有十幾年了,布貼傳承人之一的胡芳同她的同事和學徒一直在堅持著布貼畫的創作和傳承。說起陽新布貼的歷史,傳承人自豪地跟志愿者講了很多讓她覺得引以為傲的事。她告訴志愿者,陽新布貼被發現時,轟動了湖北藝術界。陽新布貼有幸首次亮相在湖北民間藝術展后,名氣大增,甚至布貼展漂洋過海,走出了國門。
但漸漸地,科技發展得越來越快。陽新布貼本質是純人工的繡活,和其他手工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一樣,耗時耗人力。追求效率和市場的背景下,富有特色的民風民俗逐漸被簡化,被淡化。以至于調查小組最初尋找湖北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時候,費勁一番心思才得知陽新的布貼藝術也是藏在小縣城里的“明珠”。
放眼布貼縫制工作室,坐在工位上細致做工的布貼藝術工作者大多數都是有一定年紀的傳承者。本就精細的繡活,身體機能很難跟得上手工制作的程度。傳承人胡芳告訴志愿者:因為缺少新鮮血液的注入,堅持布貼藝術工作的人,大多數都是老一批的人。眼神和精力大不如從前,從事一幅布貼畫的制作至少會花上一兩個月的工期,對身體的要求很大。她不禁感嘆,陽新布貼的傳承在她們身體堅持不住的情況下又該何去何從。
“有很多人來我們這里學習,但大多數都是學習了一天就走了。你們這個隊伍還是很少的一批學了這么久的。”淺嘗輒止只能學習到布貼的一小部分,而真正繡出民生百態的是布貼技術最原本的做法,是最原始的民間智慧。志愿者在傳承人的帶領下,有幸觀摩學習了布貼最原始的糯米粘貼技術。顆顆糯米在指尖碾碎成為黏著劑,片片碎布剪碎重組成為新奇花紋。志愿者在老師的悉心指導下一下午便成果斐然,制作出了不同花紋的香囊外層:錦鯉戲水,白鷺游蓮,牡丹花開.......糯米和碎布都是民間的生活必需品,觸手可及的平凡物品,搖身一變成了藝術品。“沒有什么比人民的智慧更有傳承價值的東西了”一位志愿者感嘆道。
在事物更新換代極快的時代,手工制品的地位岌岌可危。更智能的機器漸漸地取代手工。然而,手工作品并非機器作品流水線產物,沒有感情,并不是一個冰冷空洞的軀殼。結束實踐當天老師贈與了我們散發清香的香囊,布貼花紋為“蓮蓬”“蝴蝶”。 “蓮蓬”寓意著“一路連科”,“蝴蝶”寓意“福祿吉祥”,老師將美好的愿景寄托在這用傳統布貼技術制成的香包上,有始有終。手工作品不能被取代,因為它蘊含著手工業者的熱愛與對擁有者的美好祝福,是有靈魂,有人味的。
此次實踐之行,志愿者深入民間親身體會布貼藝術,感受傳承人篤行不怠,對陽新布貼技藝的熱愛之態。也悟出只有新鮮血液的涌入,才能將傳統的技藝一直延續。傳承非遺文化,理應執一份熱愛與堅持,用絲線繡出一段段美麗的民間故事,讓民間藝術智慧在指尖綻放開來。
圖為“拾遺”社會實踐志愿服務隊參觀作品展廳 吳夢霖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