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 臧秋云 張樺淇)“國勢之強由于人”,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鄉村振興促進法》第二十四條也規定“培養本土人才,引導城市人才下鄉,推動專業人才服務鄉村,促進農業農村人才隊伍建設”。可見,“人”的要素被置于鄉村振興的重要地位
[1]。而“青年是整個社會力量中最積極、最有生氣的力量”
[2],二十屆三中全會提出,“城鄉融合發展是中國式現代化的必然要求”。而“黨和人民事業要不斷發展,就要把各方面人才更好使用起來,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習近平總書記在給中國農業大學科技小院學生回信中也強調:“黨的二十大對建設農業強國作出部署……希望同學們在鄉村振興的大舞臺上建功立業,為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貢獻青春力量。”可見,青年參與鄉村全面振興,既是當代青年的時代責任,也是實現中國式現代化的必然要求。
7月8日至7月10日,由來自南開大學經濟學院經管法班、經濟學系、國際經濟與貿易系的9位同學組成的
“人才振興隊”,以鄉村人才振興為導向,在經濟學院李寶偉老師、張云老師帶隊下,前往
本次社會實踐的第二站——山東省淄博市臨淄區,實地考察淄博市鄉村振興的成功經驗與目前面臨的發展瓶頸。
與企業家交流
7月8日,團隊前往眾得利供配中心,參觀體驗蔬菜、水果的包裝、運輸物流等業務。隨后,眾得利現代農業發展有限公司呂美香總經理與師生一行交流,介紹個人發展歷程及創業經歷,講授了怎樣做一個心中有理想、工作有擔當、社會有責任且對國家、對社會、對家庭、對自己滿身正能量的年輕人。
(師生一行與呂美香總經理合影)
體驗種植辛勞
7月9日清晨,團隊成員前往眾得利農場,走進田間地頭,村民們介紹了生姜的生長習性和除草的注意事項。成員們每人認領一壟,參與除草工作。在勞作中,大家不僅學會了如何區分生姜與雜草,更深刻體會到了農業生產的辛勤與不易。隨后,團隊來到壽光市首航果蔬專業合作社,參觀了解現代農業溫室的發展及現代技術的種植模式。
(團隊成員幫助除草)
參觀源泉鎮
7月10上午,團隊前往獼猴桃種植基地——淄博市博山區源泉鎮。源泉農業以種植業為主,形成了以林果、蔬菜、中藥材、水產養殖、畜牧養殖等為主的農業結構,充分發揮獼猴桃等特色農業的優勢。隨后,師生一行來到源泉古村落,在千年槐樹下聆聽源泉鎮鄉村振興故事。
(農業合作社主任翟謹紅講述當地獼猴桃種植情況)
經濟學院“人才振興隊”通過探索不同地區人才振興模式的異同,以期總結出可落地、可推廣的
華北地區人才振興模式,留下丈量國家發展的腳印,觸摸鄉村振興的脈搏,團隊仍將以昂揚的姿態不懈前進,用胸懷書寫使命與擔當,且歌且行,不以山海為遠,不以日月為限,篆刻下“經”彩風光,為鄉村振興貢獻南開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