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劇是中國五大戲曲劇種之一,以唱腔鏗鏘大氣、抑揚有度、行腔酣暢、吐字清晰、韻味醇美、生動活潑、善于表達人物內心情感著稱,憑借其高度的藝術性而廣受歡迎,是我國傳統文化中的一顆璀璨明珠。為了探訪傳統豫劇、追尋文化水脈,曲阜師范大學“尋根增華”文化傳承實踐隊組織隊員有序開展社會實踐。2023年寒假期間 “尋根增華”文化傳承實踐隊隊員抵達山東濟寧,跟隨豫劇傳承人焦衛華走近豫劇,進而深入了解傳統文化。
一大早,實踐隊隊員跟隨焦老師走進了她的個人工作室。這間工作室掛滿華冠麗服,一件件精美的豫劇服裝供來者挑選、穿著。走近焦老師的試妝臺,老師為隊員親手上妝并講解戲曲藝術的化妝門道。隨后,焦老師熱情地傳授隊員一些演唱技法和唱腔:吐字標準、氣息運用、用嗓方式......焦老師一一展示,鼓勵隊員同她一起發聲。隨后,老師現場表演了幾段舞步,“前腳跟和后腳尖幾乎相接走直線,以此體現端莊;老生跨步較大,顯得飄逸、大方......”焦老師一邊表演,一邊為隊員細致講解,精彩的表演贏得了陣陣掌聲。隊員在得到專業指導的同時,也深切感受到了豫劇魅力所在。
豫劇記錄著中國歷史長河中或喜或悲的故事,然而,時代在發展,藝術作為時代發展的產物亦然日新月異。如同現在的流行音樂、搖滾樂曲,豫劇曾一度流行民間,是人們茶飯閑暇時喜愛的消遣方式,而如今卻鮮有人去聆聽其咿咿呀呀的唱曲,更別提有多少人真正懂得豫劇。我們對于諸如豫劇的傳統文化瑰寶無不懷有向往與崇敬,將他們束之高閣奉為神祗 ,卻也將自己與他們劃分地涇渭分明,于是豫劇終成曲高和寡、陽春白雪。
而作為一名文藝工作者,焦老師敏銳地察覺到了這一點。“時代在發展,人們的生活節奏越來越快,對于許多當代人來說,戲曲過于繁雜老套且難以理解,再加上短視頻的流行對當代文化產生了不小沖擊,慢慢地,豫劇便難以跟上時代潮流。”焦老師一邊解釋,一邊將我們帶到她的文創商品柜臺前。櫥窗內,與豫劇有關的文創產品種類不勝枚舉,衣服、雨傘、文具、酒具、瓷器、提兜、掛件......在焦老師的創意與巧思下,“冷門IP”搖身一變,無所不及、無處不有地進入到了大眾的生活中。而焦老師正是希望通過這種“潤物細無聲”的方式,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大眾對豫劇文化的印象與理解。龍應臺說:“文化絕不是一副死的掛在墻上已完成的畫,油墨已干,不容任何增添涂改。”透過厚厚的玻璃與傳統文化對望,隊員對這句話有了新的理解,不由得對焦老師充滿敬佩之情,并對傳統文化豫劇散發出的勃勃生機感到欣喜。
圖為工作室一角。中國青年網通訊員 彭允超 供圖圖為實踐隊在進行訪談。中國青年網通訊員 彭允超 供圖
弦歌不輟,賡續千載;步伐翩翩,續寫未來。一聲聲咿呀戲腔中,文化水脈仍然縈繞著這一片后土,而續寫傳統文化華章的,是你我,也應是你我。文化創新是文化傳承的靈魂,創作和傳播引領著文化的發展。我們定要矚望文化復興,在這片文化厚土的滋養下,以傳統之精華,開未有之先河。(通訊員 彭允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