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剛開始到現在過程過半時間一晃而過,從高中就對非遺有著無限憧憬的我終于在大學圓夢。在還沒來時,我一直想親眼看看非遺的模樣,想親自動手體驗一下非遺的傳承,可當真正來到這兒,才發現非遺的魅力遠比我詳細中還要宏偉壯麗,那一刻仿佛和它們站在同一個維度上感受它跨越歷史長河的太息。我想也許這就是“三下鄉”非遺志愿活動的意義所在吧。
‘讓我最記憶深刻的兩段經歷是隊員們縫制自己的香包圖案和每個小組制作校徽隊徽和紀念徽。在制作香包的過程中,我選擇了一個壽桃的圖案,因為想把這個自己親手縫制的香包送給父母,雖然沒有價格但傾注了我滿滿的誠意和愛意。除了我以外有的同學選擇繡難度較高的荷花、金魚、小怪獸等等。
在選擇了自己喜歡的圖案以后,傳承人帶我們選擇自己喜歡的棉布配色,我選擇將整個桃子用黃橙兩種顏色,葉子用兩種完全深淺不一的綠色。最開始,它在我手上只是幾塊色布的拼接,讓我吃驚的是將這幾塊布料連接在一起并不是用現代的膠水或者膠帶,而是用糯米碾碎后的粘性將他們粘在一起。在我詢問了老師后才知道原來是為了在穿針引線的時候更加方面,針線很難透過現代的膠水,在縫制上會有很大的困難。在這個過程中同學們經常會有疑惑和不解,但只要舉一下手或者跑到傳承人的面前,她們就會非常親切的把你的問題迎刃而解。

圖為隊員正和老師宣紙制作香包的圖紙。
時不時抬一下頭,不禁感慨,大家都在非常認真的專注自己手上的作品,不辭辛苦不辭勞累,盡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呈現最優秀的布貼。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非遺文化在這個時刻,才賦予了真正的意義。也正是這一代代的傳承人將自己的工藝技巧毫無保留的教給一位位的同學,才讓這些非遺文化走向了全國走向了世界。
在縫制校徽和隊徽之前,壓根沒有想到自己有一天會成為這么大工程中的一員,也不會意識到自己抽出午休和下課的時間去用還很稚嫩笨拙的雙手,一針一針的縫制校徽。經過兩天的努力,團隊成員一共完成了三份“大作”,看到大家的作品擺放在一起,一股自豪感油然而生。
陽新布貼的制作工序一共分為七步:裁剪底部、剪花樣紙、剪粘色布、組合定位、繞便刺繡、覆里包邊。在制作徽章的過程中我們就依次按照這四個步驟進行。我所在的四人小組負責校徽的制作。我們將白色粗布作為底布,剪成校徽所需要的幾個不同形狀,再將它們進行貼布用糯米漿糊包轉黏合,最后將他們拼在一起開始包邊縫制。其中最難的莫過于校徽上面的中英文名字,分別由其中兩位同學繡,看著他們通過無數次請教老師獲得的經驗來繡上“湖北第二師范學院”幾個連筆字,我真的敬佩不已。隨后我和另一位同學繡圖案,那位同學甚至熬到凌晨2點才將圖案繡完整。

圖為隊員們正在有針線耐心縫繡學校徽章。
大家兩耳不聞窗外事的縫繡態度也讓傳承人們感到十分的開心,在休息的時間里,大家一起暢談未來、非遺文化,在這段美好愜意的時光中,時間如流水一般飛逝。我們不僅僅看到了非遺,還親手學習了非遺,在鬧市中尋求了一份內心的寧靜。三份徽章、十幾份香包、一紙“福”字,在這次實踐活動中,收獲的不僅僅是幾分作品,還逐漸走進了非遺傳承人們一針一線的“匠心世界”。在新的時代,推動陽新布貼等非遺文化的傳承和發展對我們每個人來說都刻不容緩,能夠參與此次實踐活動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對我來說,是十分值得且難以忘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