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向下扎根,才能向上生長。黨和國家需要我們的地方,就是我們人生出彩的舞臺。總書記提倡年輕人要“自找苦吃”,機關年輕干部,特別是剛走出“象牙塔”的“三門”干部,需要多到基層去磨煉、去“接地氣”、去“自找苦吃”,在實踐中鍛煉提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2021年以來,共青團中央辦公廳關于印發《社區青春行動方案》,為積極國家和省內響應號召,充分發揮大學生群體在社區服務與志愿工作中的重要力量、實現青春價值,山東大學南丁格爾“篤學尚行”志愿服務隊在此假期深入六省十余地社區,“身入”基層,“心入”基層,真正到基層中去,到實踐中去,到人民中去。
奔赴基層大地,以勤學之姿重走黨的奮斗路。紅色資源是寶貴精神財富,傳承紅色基因、弘揚紅色精神,既能銘記歷史,亦是奮進動力。山東大學南丁格爾 “篤學尚行” 社會實踐隊以 “調研紅色歷史 + 開展精神宣講” 為核心形式,開啟跨越多省的 “重走黨的奮斗路” 實踐活動:在山東沂蒙精神發源地,隊員們調研挖掘 “沂蒙六姐妹” 支援前線、群眾推小車助勝利等歷史細節,深入理解 “水乳交融、生死與共” 的黨群關系內涵,同步走進社區宣講沂蒙精神;在河南蘭考焦裕祿紀念館,隊員們調研焦裕祿治理風沙、心系民生的奮斗歷程,深刻感悟 “親民愛民、艱苦奮斗” 的公仆精神內核;在江西袁州會議舊址,隊員們調研 “三灣改編”“井岡山會師” 等歷史,通過體驗挑糧小道、參觀革命博物館深化認知,繼而向社區居民講解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的革命智慧;在遼寧鞍山革命英雄紀念碑歷史長廊,隊員們調研鞍山地區烈士保家衛國、投身建設的事跡,在銘記英雄史詩中厚植家國情懷;在福建古田會議舊址,隊員們調研 “思想建黨、政治建軍” 原則的形成背景與重要意義,于學習中筑牢思想根基;在寧夏,隊員們沿長征足跡調研紅軍 “不到長城非好漢” 的奮斗歷程,走進寧夏同心縣為孩子們講述長征精神;在青島海軍博物館,隊員們調研人民海軍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的發展歷程,在參觀中感悟海軍建軍偉業;在微山湖,隊員們通過路訪調研蘆葦蕩中鐵道游擊隊的革命故事,隨后面向小學生宣講革命記憶。實踐全程以調研為堅實基礎、以宣講為重要載體,層層遞進實現紅色精神的深度探尋與廣泛傳遞。


扎根基層大地,以奉獻之姿書寫健康科普新篇章。為助力健康中國,促進全民健康意識提升,普及急救與健康知識,實踐隊發揮團隊醫科背景優勢,在全員取得山東省救護員證后,走進社區基層,圍繞 “應急救護”“慢病防治”“夏季防溺”“傳統養生” 四大主題,針對兒童、中青年、老年人三大群體開展特色健康教育與急救技能科普,打造全方面、全階段、全年齡覆蓋的健康宣講,促進 “人人懂健康、人人會急救”。面向兒童群體,實踐隊在濟南市城市之光社區開展兒童健康知識科普,幫助孩子們從小建立科學健康觀念,養成良好生活習慣,為成長筑牢健康基礎;在濟南市綠景嘉園社區開展預防溺水宣講,通過生動案例與實用防護方法,提升兒童防溺水安全意識與自救能力,守護兒童生命安全。面向中青年群體,實踐隊在山東省實驗中學開展心肺復蘇講座,不僅讓中青年掌握關鍵急救技能,更能使其在校園、家庭或公共場合遇到突發情況時及時施救,成為急救知識的傳播者與生命安全的守護者;在濟南市歷城區長風街道開展創傷包扎、海姆利克技能宣講,針對中青年日常工作生活中可能遇到的意外傷害場景,提供實用急救指導,增強其應對突發狀況的能力,助力構建安全社區環境。面向老年人群體,實踐隊設計并發放老年人健康調查問卷,深入了解老年人日常生活習慣,據此制作健康微課,精準滿足老年人健康需求,幫助其科學管理身體;在河南省新鄉市養老院開展八段錦教學,將傳統養生文化與老年人健康需求結合,豐富老年人健身方式,緩解身體機能衰退,提升晚年生活質量;在福建彭田村開展古法經絡與中醫草藥宣講,傳播傳統中醫養生知識,幫助老年人認識自身健康狀況,樹立科學養生觀念,切實提升老年人健康素養與幸福感。


共赴基層山海,以實干之姿唱響文化傳承之歌。為推進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團隊深挖各地優秀傳統文化基因,學習各地優秀傳統美德,以 “優秀文化進社區、傳統美德進社區” 為方向,打造 “1+1+1” 創意特色宣講方式,推動傳統文化創新性表達與活態傳承。在福建閩南彭田村,團隊深入學習傳統剪瓷雕技法,通過親手實踐感受非遺技藝的匠心巧思,同時向當地群眾分享剪瓷雕背后沿海民眾適應自然、美化生活的古老智慧和 “天人共生” 的哲學思想,讓非遺技藝承載的文化內涵被更多人知曉;在淄博美術館,團隊不僅學習拓印與琉璃制作的傳統技法,更創新開展 “體驗式宣講”,邀請社區居民共同參與拓印創作、觀摩琉璃燒制過程,在親手操作中拉近民眾與傳統工藝的距離,讓淄博特色文化在互動中傳遞;在新鄉市紅旗托老院,團隊通過與老人交流、參與敬老服務,直觀感受 “孝道” 文化在日常照料中的生動體現,隨后以 “故事分享 + 美德倡導” 形式向周邊社區傳遞孝老愛親的傳統美德,推動優良家風在現代社會的延續;在河南省商丘古城,團隊走訪古城街巷、探尋歷史遺跡,深入挖掘 “孔孟家風” 中 “仁義禮智信” 的文化內核,結合古城保護與文化傳承實踐,向游客講解家風文化對個人修養、家庭和諧乃至社會文明的重要意義,讓傳統智慧賦能現代生活;在山東省美術館,團隊沉浸式體驗學習國畫的筆墨韻味與構圖美學,通過臨摹經典畫作、聆聽專業講解,領悟國畫中 “意境為先、情景交融” 的文化特質,幫助大眾感受傳統繪畫的藝術魅力;此外,團隊還將視野延伸至海外,通過展示漢服的款式演變、刺繡工藝與文化寓意,向國際友人傳遞中華服飾文化中 “衣冠上國、禮儀之邦” 的深厚底蘊,為傳統文化走向世界搭建橋梁,助力提升中華文化的國際影響力。


奮斗是青春最靚麗的底色,行動是青年最有效的磨礪。從齊魯大地到贛鄱之鄉,從渤海之濱至塞上江南,團隊扎實推動紅色鑄魂、德育固本、文化筑基、科普培元,扎實推進五育并舉,切實打通理論傳播 “最后一公里”,讓創新宣講成果轉化為滋養群眾精神與生活的 “源頭活水”,賦能健康生活、增強文化認同、培育公民意識,提升居民獲得感與幸福感,打造服務型活力社區,支撐健康中國戰略、服務文化強國建設,為共同富裕與鄉村振興貢獻青年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