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盛夏,蟬鳴聒噪。7月2日,懷揣著探索黨建引領矛盾糾紛化解機制奧秘的熱忱,西北農林科技大學人文學院赴鞍山市千山區鄉村實踐隊開啟新一輪三下鄉調研之旅。
上石橋村:"紅色觸角"織就治理網絡
當日上午,實踐隊來到上石橋村黨群服務中心,與村副主任x主任進入深度訪談交流。"黨支部就是矛盾化解的主心骨。"X主任以網格員制度為樣本,拆解"紅色細胞"的運作邏輯,詳細介紹了網格員在矛盾排查、信息反饋、調解處置等環節的具體工作,揭開鄉村矛盾化解問題的“紅色答案”。曾有村民因農田灌溉管道鋪設產生矛盾,網格員半小時內到場協調,黨支部牽頭召開"田間議事會",3天內便敲定解決方案。這種將矛盾化解在萌芽的速度,讓我們真切感受到黨建引領的強大效能。
隨后,團隊采訪了村民王某,村民x電工。王某講述村里的日常點滴,X電工結合自身經歷,細數黨支部和村干部在村子和諧發展中所做的實事。他提到,無論是協調農田占用問題,還是推動旅游產業健康發展,黨組織始終沖鋒在前。在網格化管理與巡邏民警的守護下,村內治安良好,村民法治意識與致富能力雙提升。
對樁石村:制度創新與鄉賢智慧的雙輪驅動
下午,團隊到達樁石村,參觀清華大學鄉村振興工作站千山站。清華工作站副主任楊主任帶領團隊成員了解了工作站在鄉村產業培育(如南國梨種植)方面的成果。針對團隊提出的黨建與鄉村振興融合等問題,楊主任細致解答,為調研提供了新視角、新思路。
離開工作站,團隊成員前往對樁石村村委會。團隊從村委會工作人員的介紹中了解到該村矛盾糾紛排查化解“三步走”機制——以“12345+鞍心通APP”排查矛盾,借“四員四進”調解糾紛,靠“六心”回訪鞏固成效。
調解主任張主任結合實際案例,詳細解釋了“三步走”機制如何讓小事不出村、矛盾快化解,使得團隊對黨建引領矛盾化解有了更加具象化的認知。張主任直言:“黨組織帶領下,黨員帶頭,多方協同,村民再復雜的訴求,也能找到解法。”
學子手記:在田埂上讀懂"紅色治理"的生命力
從對樁石村文化墻的"調解案例漫畫",到上石橋村網格員的"民情日記",這些散落在鄉野的治理碎片,拼湊出共同的邏輯:當黨組織把根系扎進村民院落,當制度創新嫁接鄉土智慧,再復雜的矛盾也能找到化解的切口。黨建賦能,是鄉村善治的“金鑰匙”,在廣袤的中國大地上,黨建紅和鄉村綠才是最美的風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