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年7月23日至27日,青島農業大學“藝心益語”實踐服務團的33名成員從城陽校區出發,前往濱州市陽信縣,開啟為期五天的“三下鄉20”社會實踐之旅。這是該團隊自2016年以來第十次踏上這片土地,他們以藝術為舟,在鄉村文化振興浪潮中破浪前行,用青春熱忱續寫與鄉土的十年之約。
2025年7月,陽信縣迎來了一群充滿活力的年輕人。青島農業大學“藝心益語”實踐服務團秉持“以藝術賦能鄉村振興”的初心,在陽信縣開展了一系列豐富多彩的實踐活動,為鄉村發展注入了青春活力。
7月23日清晨,即便雨幕籠罩,也擋不住實踐團成員們的熱情。當車輛駛入陽信,雨過天晴,彩虹高懸,仿佛是這片土地對他們的熱烈歡迎。隊員們一抵達便迅速投入籌備工作,迫不及待地要將藝術的火種播撒在這片鄉土上。
7月25日上午,實踐團前往陽信電子信息產業園與瑞鑫地毯研發中心。在瑞鑫地毯研發中心,隊員們看到了眾多精美的地毯作品和創新的設計理念。
圖為隊員們認真觀察地毯圖案,感受傳統工藝與現代設計的融合。李雨璇攝。
這些地毯色彩斑斕、工藝精湛,讓隊員們深刻認識到產業賦能對地方特色產業發展的關鍵作用。同日,實踐團參觀了毛岸英故居。通過故居內的珍貴文物和圖片,隊員們回顧了毛岸英同志的英勇事跡,接受了一次深刻的愛國主義教育。
下午,實踐團與宋王村舞蹈隊共同排練并演出了廣場舞《母親是中華》。村民們臉上洋溢著自信的笑容,伴隨著音樂,邁著整齊的舞姿,展現出鄉村文化的蓬勃生機,也傳遞著產業振興帶來的幸福律動。
圖為村民與實踐團成員一起排練廣場舞,大家笑容滿面,氣氛融洽。李雨璇攝。
7月26日上午,陽信梨農雙創中心里,智慧農業的魅力令人驚嘆。病蟲害監測系統、智能植保機等數字化設備一應俱全,它們如忠誠的衛士,守護著梨樹的生長。一排排顯示土壤濕度、光照強度的電子屏幕,讓種植變得科學高效,讓傳統農業擺脫了“看天吃飯”的困境,也讓隊員們深刻理解了“鄉村振興,科技先行”的內涵。
隨后,實踐團來到華陽雕刻工廠。這里一片靜謐,工匠們專注地俯身雕琢牛骨。他們手中的刻刀靈動游走,將普通的牛骨變成了一件件精美的藝術品,花鳥栩栩如生,紋樣寓意吉祥。工匠們對傳統技藝的堅守,與實踐團十年深耕鄉土的初心相互呼應。
夜幕降臨,宋王村的夜空被非遺打鐵花照亮,絢麗多彩的火花如星辰灑落。緊接著,實踐團的“文藝輕騎兵”演出登場。《光亮》的舞姿優美,傳遞著溫暖;《盛世中國》的朗誦慷慨激昂,振奮人心。
圖為實踐團成員表演舞蹈《光亮》,舞姿輕盈,燈光下盡顯青春風采。張藝萌攝。
精彩的表演贏得了村民們的陣陣掌聲,演出結束后,大家紛紛涌上舞臺,與隊員們載歌載舞,歡聲笑語回蕩在夜空中。
圖為村民與實踐團隊員們親切互動,廖苗苗攝。
7月27日,實踐團針對當地兒童開展了特色支教活動。他們構建了“舞臺演出+鄉村課堂+田間互動”的三維育人模式,采用“分班教學”,分為貫口、口才、合唱、舞蹈四個班。
圖為實踐團成員在課堂上,耐心地教孩子們練習舞蹈,孩子們認真聆聽,積極學習。李雨璇攝。
舞蹈《萱草花》為孩子們帶來溫暖,經典紅歌《紅星閃閃》培養了孩子們的愛國情懷,非遺互動《逗猴》則激發了孩子們對鄉土文化的認同。晚上的成果匯演中,孩子們自信地展示所學,收獲了村民們的熱烈掌聲。
青島農業大學“藝心益語”實踐服務團的十年堅守,如同一顆種子在陽信土地上生根發芽。他們在實踐中讀懂鄉土中國,用青春力量為鄉村文化振興添磚加瓦,也為校地協同發展搭建了堅實橋梁。未來,他們將繼續以文化為紐帶,讓青春之花在鄉村振興的沃土上綻放得更加絢爛。
圖為社會實踐成員合影,李雨璇攝。
(圖片說明:以上圖片均為青島農業大學“藝心益語”實踐服務團在陽信縣開展“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期間拍攝,真實記錄了活動的精彩瞬間和感人場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