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我國老齡化進程不斷加快,基層養老服務體系建設已成為關乎民生福祉的重大課題。7月12日至17日,經濟學院李素峰教授帶領“青研先鋒隊”趙子儀、董晨昕赴張家口市宣化區開展暑期社會實踐,深入調研縣域養老產業發展現狀。小分隊實地走訪了5家不同類型的養老機構,通過深度訪談等方式,重點聚焦自理、半自理及失能老人的實際需求,收集基層養老服務的第一手資料,為探索符合地方特色的養老模式提供學術支撐,助力養老服務提質升級。
首站探社區養老:從居住細節看服務溫度
“青研先鋒隊”首站抵達奉夏養老中心,這是宣化區典型的一家社區養老機構。團隊成員在方志中院長的帶領下,依次走訪了自理老人的陽光公寓、半自理老人的護理專區及失能老人的特護病房。

醫養融合實地探:科技賦能讓養老更有“醫”靠
7月12日下午小分隊專程前往宣化區唯一實現“醫養”深度融合的天濟醫養老中心。實現“樓下養老,樓上看病”,這一模式為解決失能老人“術后護理難”提供了新思路。

細節處見關懷:怡康養老院的“生活美學”
怡康養老院作為宣化區的高端養老機構,其服務品質主要體現在“衣食住行樂”全方位關懷。在飲食方面,每周科學定制營養餐譜;在文娛活動上,設有圖書館、棋牌活動室,定期開展書法課、合唱團、保健手操等豐富活動;尤其注重人文關懷,每月為老人舉辦溫馨的生日會。這些特色服務不僅有效緩解了老人的孤獨感,更顯著提升了他們的生活幸福指數。

村鎮養老的堅守與困境:從“以老養老”看城鄉差距
7月15日,“青研先鋒隊”將調研重心轉向周邊村鎮養老機構,探尋城鄉養老服務的差異。小分隊抵達位于洋河南鎮的溫馨養老院。這座養老院內開辟著半畝菜地,院口一座大的燒水鍋爐,幾只土雞正在雞圈里踱步——這是院長韓素琴為節省開支想出的“自給自足”辦法。

臨近中午,在探訪行程的最后一家養老院,位于江家屯鎮江家屯村的康盛養老公寓看到,臨街的二層小樓雖整潔,但護工的情況讓團隊憂心:13名護工均來自周邊村莊,平均年齡58歲,學歷多為初中文憑,雖然人勤快,但專業技能確實不足,比如給失能老人翻身、喂藥這些事,都是憑經驗來。

收費與補貼背后:養老服務的現實考量
調研顯示,宣化區養老院收費從自理老人1500元/月至失能老人5200元/月不等,主要取決于護理強度和住宿標準。城鄉養老資源差距明顯:城市機構配備智能系統、專業團隊,而村鎮機構服務薄弱,老人“小病扛、大病拖”現象普遍。值得注意的是,村鎮入住老人平均年齡比城市低15-20歲,凸顯健康差異。城鄉養老差距實質是資源分配問題,需政策、資金、人才協同解決。
實踐落幕,思考不止:以調研之力助養老升級
在為期七天的暑期社會實踐中,“青研先鋒隊”走訪5家養老機構,收集600余條一手數據,形成3萬余字訪談記錄。調研既看到了基層養老服務的進步——醫養融合創新與生活關懷提升,也揭示了城鄉資源不均、專業人才短缺、補貼標準偏低等問題。銀發經濟的發展潛力正蘊藏于這些具體場景:適老化改造催生產業需求,護工缺口預示就業空間,醫養融合開辟新路徑。當前,城鄉養老資源失衡制約著市場活力釋放,唯有補齊村鎮短板、完善補貼政策與醫保銜接,才能真正讓養老改革成果惠及每個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