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的常州,新能源產業的熱潮與盛夏的驕陽交相輝映。近日,常州大學“新能創界者”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團的9名師生,先后走進江蘇厚生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常州市貝特瑞新能源材料科技有限公司,通過實地探訪、座談交流,深入了解新能源企業的人才需求畫像,傾聽企業對高校人才培養的真實反饋,為校企協同育人搭建溝通橋梁。
深耕核心領域,勾勒新能源產業圖景
作為“新能源產業高地”,常州已構建起“發儲送用網”完整產業閉環,得天獨厚的政策環境與龐大的產業規模為企業發展提供了沃土。實踐團走訪的兩家企業,正是這片沃土上的“創新尖兵”。
在厚生新能源的展廳內,一幅幅發展脈絡圖與精致的電池隔膜模型相得益彰。“我們成立于2017年,專注于3—30μm濕法基膜和功能性涂覆隔膜的研發生產,產品應用在新能源汽車動力電池、儲能電池等領域。”人力資源主管王德鋒指著展品介紹,隔膜作為鋰電池的“心臟瓣膜”,其技術精度直接影響電池性能,目前企業已在中西部、南部布局大型生產基地,上千名員工共同推動技術突破。
江蘇厚生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人力資源部王德鋒主管為新能創界者實踐團介紹公司主要產品。莫懿陽 供圖
而在貝特瑞公司,實踐團了解到,這家2017年成立的企業,聚焦鋰離子電池負極材料研發生產,“我們公司已形成覆蓋國內主要產業集群、輻射印尼等海外基地的布局。”人力資源工作人員唐皓陽介紹,企業正積極拓展儲能、氫能等新興領域,持續完善產品線。
常州市貝特瑞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工作人員為新能創界者實踐團介紹公司歷程。工作人員 供圖
聚焦能力素養,明確產業人才需求
“新能源行業技術密集,我們目前的招聘以研究生為主。”王德鋒在座談中直陳厚生的人才標準,“材料科學與工程、化學工程、高分子材料等專業是核心需求,這些專業與電池隔膜研發生產直接相關。”他進一步說道,成績能反映學習能力,但并非唯一標準,“參加過科研項目、學科競賽的學生更受青睞,這些經歷能體現學生的實踐與協作能力。”
貝特瑞的招聘邏輯與之呼應。“校招是主要渠道,我們會去新能源材料專業強的高校開宣講會。”工作人員告訴實踐團,企業同樣優先考慮研究生,“扎實的新能源材料專業知識是基礎,更重要的是科研潛力,在校期間參與過相關課題,能快速上手研發工作。”
關注人才培養,獲悉企業真實反饋
對于常州本地高校的畢業生的工作表現,兩家企業給出了積極評價。“常州大學的畢業生專業基礎扎實,動手能力強,入職后很快能適應崗位。”王德鋒舉例,不少常大學子已成長為技術研發或生產管理骨干,“他們踏實肯干,對企業的認同感高。”對于高校人才培養,他提出:“希望高校能加強實踐教學,多安排與企業生產實踐相關的實訓,幫助學生更快適應產業發展。”
唐皓陽表示:“在常高校畢業生對新能源產業的認知更貼近本地實際,進入崗位后融入快。”
實踐團在貝特瑞新能源智慧安全培訓體驗中心感受到了企業對安全的極度重視。觸電、火災多種事故模擬場景讓人如臨其境。“安全意識是職業素養的重要部分。”唐皓陽表示,“建議高校常態化開展安全實訓,培養學生的風險防范意識。”
常州市貝特瑞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工作人員為新能創界者實踐團介紹貝特瑞新能源智慧安全培訓體驗中心。工作人員 供圖
實踐連接校園,探索育人新路徑
此次走訪讓實踐團成員收獲頗豐。“以前覺得‘材料學科’很抽象,看到隔膜、正負極材料在鋰電池里發揮的作用,才明白專業知識的實際價值與應用場景。”實踐團成員莫懿陽同學說。
企業的需求反饋為高校人才培養提供了“風向標”,帶隊老師何超表示,“接下來會將本次走訪收獲的寶貴建議融于教育教學實踐,更好助力學生成長發展。”

新能創界者實踐團在貝特瑞新能源智慧安全培訓體驗中心合照工作人員供圖
從厚生的產品展廳到貝特瑞的實訓場館,這場實踐調研架起了校園與企業的“連心橋”。正如實踐團成員王恩琪所言:“了解新能源企業需要什么樣的人才,能夠幫助我們找準自己的興趣點,明確自己的求學生涯方向。”未來,在常高校將持續深化校企協同,為新能源產業輸送更多“用得上、留得住、能出彩”的高素質人才。
作者:莫懿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