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雙碳”目標遇上鄉村振興,北方村鎮的能源結構轉型成為關鍵戰場。2025年7月21日至23日,西安建筑科技大學機電工程學院“碳尋鄉野·新質暖萬家”實踐團奔赴天津市薊州區漁陽鎮七里峰村,開展有關村鎮暖炊設備能源使用情況的調研。
▲圖為實踐團成員合照
在七里峰村委會,實踐團成員向駐村干部們發放了《暖炊節能宣傳手冊》,詳細介紹了本次實踐的主要內容并對常見的暖炊節能知識進行了科普宣講,并通過座談詳細了解了村情民意。“我們村總共約有565戶村民,得利于政府的支持和政策紅利,大部分村民都已經完成‘煤改電’‘氣代煤’,村民們主要用天然氣做飯,用空調采暖,相比于十年前的七里峰,這里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村支書熱情地向實踐團介紹道。
▲圖為實踐團成員調查村民的用電情況
隨后,實踐團成員進入村民家中對暖炊設備和能源使用情況進行具體調查。調研期間,實踐團成員走訪了20余戶典型村鎮家庭,涵蓋老年獨居、多代同堂及新建住宅三類場景。實踐團成員通過入戶勘查、記錄設備型號、繪制房屋結構圖等方式,對村民家中的暖炊設備實效、門窗材質和密封性以及水氣管道鋪設方式等有關數據資料進行收集。同時,考慮到村中老年住戶居多,實踐團專門設計了簡潔易懂的調查問卷,將調研信息更加精準地推送給村民,便于發現問題并提供有針對性的暖炊能源優化升級方案。
▲圖為實踐團成員深入村民家中進行問卷調查
調查問卷的內容主要涉及到家庭基本情況、設備使用特征、能源消費成本、滿意度評價等維度,靶向收集村民對清潔能源設備的真實訴求等內容。調研發現,在政府推廣“煤改電”“氣代煤”政策以來,七里峰村的生態環境得到明顯改善。但受限于電力采暖和天然氣做飯的成本相對較高、冬季采暖高峰期電網穩定性差等問題成為村民在暖炊方面的痛點,過高的價格和不穩定的能源供應影響了村民的生活水平。“咱們薊縣冬天的時候氣溫很低,屋子里面有沒有什么取暖設備,只能整天都開著空調,這樣屋里也就只有20度,而且開空調要花大量的電費。我們家里有五口人,每天用天然氣做飯,燃氣費用又是一大筆錢。這些花費對我們來說是不小的費用。”村民王大爺表示。
▲圖為村民家中的暖炊設備
此次實踐調研活動,實踐團通過實地勘查記錄、入戶走訪、問卷調查等方式,對北方農村地區當前的采暖與炊事能源現狀有了更為直觀、深刻和全面的認識。同時,實踐團成員通過結合專業知識,對調研過程中發現的問題提出解決方案,鍛煉了知識運用的能力。“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此次實踐活動中我們收集到大量的數據,我們計劃根據所收集到的數據設計合理的改進計劃。”實踐團隊長表示,實踐團成員將結合此次調研所得的數據與信息,形成有價值的調研報告為后續研發更適合于農村的暖炊設備提供參考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