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大學法學院赴21省38市勞資糾紛調研實踐隊
一、實踐背景和目的
農民工是我國改革開放和工業化、城鎮化、現代化進程中成長起來的新型勞動大軍,是產業工人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城市的新市民。當前,我國有近3億農民工群體,其中50歲以上占比為26.4%,較2019年提高1.8個百分點,總規模超過7500萬人。
由于建筑工地作業具有繁重高危等特點,基于對超齡農民工群體安全的考量,2019年,上海市住建委、市人社局和市總工會共同發文,明確規定禁止18周歲以下、60周歲以上男性及50周歲以上女性三類人員進入施工現場從事建筑施工作業。截至目前,全國已有10多個城市明確實施“清退令”
清退超齡農民工方案的實施,本意是為了保障高齡農民工的身體狀況和人身安全,讓農民工也能安享晚年,但因為此類人群退休后面臨就業的困難性、對薪酬的需求性和社保的不完善性,使得超齡農民工面臨諸多困難。
本實踐隊主要聚焦超齡勞動人員的清退問題,研究清退令下高齡勞動者受到的就業、社會保障以及社會經濟、穩定、就業等方面的影響,探索超齡農民工的去向問題,并結合自身的專業知識為農民工群體的權益保障出謀劃策。
二、實踐過程
武漢大學法學院赴21省38市勞資糾紛調研實踐隊由51名同學組隊,采取線上分工協作,匯總分析和線下走訪調研相結合的方式。在前期進行任務的梳理,以及問卷和公眾號內容的設計;中期線下走訪調研,完成公眾號宣發工作;后期收集并整理實踐成果。
(一)前期準備
圖為李曉倩設計的“珞勞衛權站”公眾號頭圖
在正式開始實踐前,本實踐隊先進行了有關文獻資料的搜集和閱讀。7月3日,隊長張家銘在線上會議為實踐隊員們梳理了本次實踐的流程和任務要求,初步定下由每位實踐隊員返回家鄉走訪農民工、專家學者、政府工作人員等并撰寫訪談報告的實踐形式。此后隊員李睿琦介紹了本次實踐中調查問卷和公眾號的內容的設計,于隊內組建了負責“珞勞衛權站”公眾號運營的團隊。
(二)訪談調研
返家鄉后,線上團隊進行“珞勞衛權站”公眾號運營工作,線下每位實踐隊員自行進行調查問卷的發放和對農名工等群體的采訪,范圍覆蓋21省份38地市,被采訪人數達一百余人,在實地調研中發現清退令的實施給農民工帶來的諸多挑戰。
圖為曾雨于湖北省宜城市板橋店鎮調研圖片
1.“三難”問題亟待解決
縱覽訪談報告,幾乎所有的農民工訪談者對清退令都持并不積極的態度,盡管多數人理解清退令是基于對超齡農民工群體的安全考慮,但是“生存難”、就業難”和“權益保障難”的三難問題卻不容回避。隊員羅翰澤在訪談中了解到,
多數農民工訪談者繳納養老保險的意識薄弱,在用人單位的忽視下并未參與社保,且留存的積蓄不多,清退令下極易失去經濟來源,并且很難重新找到穩定的工作,因此面臨嚴峻的養老問題和再就業問題。此外,由于《勞動法》、《勞動合同法》、《勞動保障監察條例》等勞動保障法律法規并不保護超齡勞動者,清退令的實施使得用工者解除與超齡農民工的勞務關系合法化,給本就不善維權的超齡勞動者雪上加霜。
圖為羅瀚澤于廣東省佛山市調研照片
2.勞動力短缺進一步加重
隊員張敏在和某建筑公司的項目經理訪談中了解到,由于疫情期間農民工流動存在困難,該單位存在勞動力不足的情況。清退超齡農民工后,會出現用工方難以招到青壯年的農民工的問題,甚至出現“用工荒”。國家統計局的數據顯示,2018年農名工平均年齡為40.2歲,到2021年上升為41.7歲,到2025年,45歲以上建筑工人占比預計將接近50%,建筑工人‘老齡化’現象在不斷加劇。未來很長一段時間內,建筑業勞動力供給量預計會持續下降,行業可能會面臨持續的、全局性的勞動力供給短缺問題,企業也將長期面臨‘用工難’窘境。
圖為調研團隊采訪幸福驛站工作人員
3.“一刀切”無法立足現實
隊員李嘉昀在與廣東省肇慶市鼎湖區人社局下屬單位勞動監察綜合執法大隊負責人鄧承興的交流訪談中得知,“肇慶市服務業相對較少,建筑業占據約八成,經濟不發達”,“本地沒有見過清退令這個文件”,且“鼎湖區在建項目里,有不少超齡工作者”。李嘉昀認識到,中國地域廣,行政區龐大,又由于各地經濟發展水平不同,各地的政策也不同,不能一刀切看待問題。廣東作為貧富差距明顯的省份,珠三角一、二線城市的政策遠遠走在其他城市的前面,很多創新的政策,對于后面的城市是一種超前。讓這些城市的政策硬跟上發達城市的步伐,容易造成城市運作的水土不服,因此不能盲目對標,更應該尊重市場規律和國情。
圖為李嘉昀于廣東省肇慶市鼎湖區人社局調研照片
調研來自不同省市的農民工群體、專家學者和政府工作人員后,本實踐隊隊員聽取了各方態度和建議,明確觀點認為,清退令的出發點原本是為更好地維護農民工權益,立足初心,在實施上更應該變堵為疏,多管齊下,綜合性解決有關問題。相關政策最好留足“緩沖期”,讓超齡者累積的經驗與能力得以“緩釋”,適時引導超齡農民工轉崗;在對體力、能力要求相對較低的領域適度放寬限制,強化健康監測,支持他們就近從事一些低強度工作;建立更高水平的社會保障體系,優化養老保險制度,解決“生存難”困境;拓展就業渠道與提高職業技能,解決“就業難”困境;因地制宜修訂相關政策,切實保障超齡農民工權益。
(三)后期總結
8月30日,在線上問卷收集、公眾號運營和線下走訪調研工作陸續結束后,實踐隊隊員將對實踐成果進行總結和陳述,綜合各方意見和建議,著力就農民工清退令問題給出一份不錯的答卷。
三、實踐心得
在本次實踐活動中,武漢大學法學院赴21省38市勞資糾紛調研實踐隊于線上發放調查問卷并進行公眾號運營,于線下奔赴多地市基層調研清退令為農名工群體帶來的諸多影響,于本問題有了較為深刻的認識。
清退令在部分地市實施以來,在社會各界引起廣泛討論,原因在于人們基于對農民工身體狀況、家庭背景、教育素質等因素的考量,擔心政策實質上是“好心辦壞事”,將農民工推向更嚴峻的生存境地而非真正地起到改善他們生活的作用。但國家實施該項政策的初衷是為了保障超齡農民工的生命安全,貫徹“以人為本”的理念,體現國家對農民工生存狀況的關注。
所以清退令可以施行,但必須伴隨著《勞動法》等勞動保障法律法規的進一步修訂和完善、針對農民工群體的社會保障體系進一步健全、超齡勞動者就業配套和培訓制度的建立以及建筑工地安全保障進一步加強等諸多措施的協同進行。如上海在清退令中加入較為彈性的規定,允許超齡員工從事工地其他輔助性崗位,比如保潔、保安、倉管等不受影響。
改革開放40多年來,農民工隊伍不斷發展壯大,為推動我國深化改革開放,改變城鄉二元結構,加快工業化和城鎮化進程,增強國際競爭力,解決“三農”問題,推動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做出了巨大的歷史貢獻。如何通過清退令讓這些農民工群體能夠進一步公平分享城市經濟社會發展成果,進一步享受到改革開放的紅利,將是全社會持續關注且著力解決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