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海聯通處,民生暖流起——廣師大團隊聚焦平陸運河安置區治理痛點
在盛夏的七月,廣西師范大學“平陸治匯青研團”的師生們帶著對社會責任的深切關懷與學術研究的熱忱,于7月13日至17日期間,奔赴廣西欽州、橫州等平陸運河沿線市縣,深入移民安置社區,開展了一場聚焦搬遷安置現狀、治理難點與優化路徑的社會實踐調研活動。此次調研不僅是一次學術探索之旅,更是一次將理論知識與社會實踐緊密結合,讓政策溫暖直抵人心的生動實踐。
平陸運河作為貫通江海的重要經濟動脈,其建設不僅關乎區域經濟的繁榮發展,更是一項牽動萬千家庭安居樂業的民心工程。隨著運河建設的推進,沿線大量居民面臨搬遷安置,如何在新環境中實現有效治理,促進社會融合,成為亟待解決的問題。廣西師范大學“平陸治匯青研團”此行,旨在通過實地調研,深入了解移民搬遷安置點的社會治理現狀,挖掘治理難點,探索優化路徑,為提升移民安置社區的社會治理水平提供實證參考。
調研期間,廣西師范大學“平陸治匯青研團”走訪平吉鎮、久隆鎮及沙坪村、新福鎮等安置點,通過問卷、訪談、觀察等方式收集社區組織建設、居民參與度、治理主體協同、矛盾調解及治理效能評價等數據。發現社區組織體系未成型,存在“形式化”與“認知模糊”,多數受訪者對社區自治組織、黨支部及物業公司不清楚;居民參與社區公共事務決策率低、渠道單一,因時間沖突或對活動不感興趣,且跨村移民仍保留原社交圈,與新鄰居交往少;治理主體協同中官方主導,多元參與薄弱,居民依賴居委會/村委會,對志愿者團隊、社會組織認知低,難以滿足多樣化需求;矛盾調解機制不完善,居民傾向自行協商或未明確方式解決糾紛,社區需強化移民身份認同與歸屬感;整體治理滿意度“基本有序”,但政策透明度不足、公共服務不匹配、社區認同薄弱等問題亟待解決,影響社會穩定與和諧。
針對調研中發現的社區治理問題,提出以下優化路徑與建議:首先,應致力于促進多元主體協同治理,構建共治格局。一方面,要積極培育和發展社會組織,鼓勵和支持居民自發組織志愿者團隊、興趣小組等,通過提供必要的資金、場地等支持,促進其健康發展,增強居民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務的能力;另一方面,要主動引入專業力量,與社會組織、社工機構等建立緊密的合作關系,引入專業社會工作者參與社區治理,利用其專業知識和技能, 提升治理的專業化水平,更好地滿足移民的多樣化需求。同時,明確政府、社區、居民、社會組織等多元主體在社區治理中的角色與職責,建立協同治理機制,加強各方之間的溝通與協作,形成優勢互補、資源共享的共治局面,共同推動社區治理水平的提升。
廣西師范大學“平陸治匯青研團”此次調研活動,不僅為平陸運河沿線移民搬遷安置點的社會治理提供了實證參考,更讓象牙塔里的理論躍然于煙火人間,讓冰冷的政策條文具象為百姓的日常冷暖。平陸運河不僅是一條貫通江海的經濟動脈,更是一項牽動千家萬戶安居樂業的民心工程。未來,我們期待更多學者、實踐者關注并參與到這一領域的研究與實踐中來,共同推動移民安置社區的社會治理水平不斷提升,讓運河兩岸的居民共享發展成果,共創美好未來。
社會實踐活動推薦